谁还当真记得诗歌
(2012-04-11 01:01:14)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华语口语诗歌诗经诗人现代诗现代诗歌恶搞乌青口水 |
分类: 文化·新闻 |
近日,先锋派诗人乌青走红,因其诗以极度白话像自言自语又像唠家常的口吻写成,被网友赐名“废话体”,并调侃,“读他的诗还不如打开电视看广告”。也有专业人士表示,乌同学坚持改变人们对既定诗歌的界定,称其诗歌是“娱乐派”。
这是一个诡异的悖论:一切与诗歌有关的新闻,其实都与诗歌无甚关联。对乌青诗的臧否,已不在公共关注的范畴,戏仿的目的就是消遣与解构。
真热的不是诗歌意义上的诗歌。理想与浪漫,诗性与情怀,不是在橱窗被商业化展览,就是在故纸堆里无从寻找。我们记得诗歌的模样,无外乎两种:一是像所有开发商一样,在与“海景”等诉求相关的建筑单元的广告语上,刻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是在“杜甫很忙”的涂鸦狂热中,顺带着想起杜甫已经活过了1300年。只有消费与解构,从无创造与建构。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写诗,正如不是每个人都注定会“仰望星空”一样。但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而言,绝对理性之下,骨子里没有一丝半点诗性情怀,恐怕迟早会“诸事不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中,“理想主义”是最为明确的标杆。诺奖的理想主义倾向,见诸于文学、发明与发现,体现的是对人类矛盾冲突的前瞻与隐忧。
观之我们的时代,很多看似是体制机制症结的顽疾,哪个不与“理想主义幻灭”息息相关?大品牌的大疯狂,小摊贩的小伎俩,馒头里的染色剂、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官场上的酒瘾与权欲、学术界的各种不端……看起来是标准的问题,然而,制度也好、标准也罢,永远是有缺憾的,关键是执行的人。没有理想与情怀的人,再完美的制度,也规制不出光芒四射的悲悯与温情。
“诗歌是热爱生活的证据”。信仰稀缺,则诗人没落;理想贬值,则物欲横流。一切偶像不过是虚幻的想象,真实的是我们对现存的态度。诗歌不是灵丹妙药,也未必能拯救什么,但于一个浮躁而速朽的年代来说,起码可以平和内心的乖戾与不堪。
这是一个诡异的悖论:一切与诗歌有关的新闻,其实都与诗歌无甚关联。对乌青诗的臧否,已不在公共关注的范畴,戏仿的目的就是消遣与解构。
真热的不是诗歌意义上的诗歌。理想与浪漫,诗性与情怀,不是在橱窗被商业化展览,就是在故纸堆里无从寻找。我们记得诗歌的模样,无外乎两种:一是像所有开发商一样,在与“海景”等诉求相关的建筑单元的广告语上,刻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是在“杜甫很忙”的涂鸦狂热中,顺带着想起杜甫已经活过了1300年。只有消费与解构,从无创造与建构。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写诗,正如不是每个人都注定会“仰望星空”一样。但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而言,绝对理性之下,骨子里没有一丝半点诗性情怀,恐怕迟早会“诸事不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中,“理想主义”是最为明确的标杆。诺奖的理想主义倾向,见诸于文学、发明与发现,体现的是对人类矛盾冲突的前瞻与隐忧。
观之我们的时代,很多看似是体制机制症结的顽疾,哪个不与“理想主义幻灭”息息相关?大品牌的大疯狂,小摊贩的小伎俩,馒头里的染色剂、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官场上的酒瘾与权欲、学术界的各种不端……看起来是标准的问题,然而,制度也好、标准也罢,永远是有缺憾的,关键是执行的人。没有理想与情怀的人,再完美的制度,也规制不出光芒四射的悲悯与温情。
“诗歌是热爱生活的证据”。信仰稀缺,则诗人没落;理想贬值,则物欲横流。一切偶像不过是虚幻的想象,真实的是我们对现存的态度。诗歌不是灵丹妙药,也未必能拯救什么,但于一个浮躁而速朽的年代来说,起码可以平和内心的乖戾与不堪。
作者:海建
后一篇:第二十届柔刚诗歌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