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以亮/朵渔/子梵梅/赵卫峰:读王芗远的一首诗
(2012-04-03 13:22:38)
标签:
白话诗汉诗汉语华语口语诗歌诗经诗人文化文学现代诗现代诗歌征稿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读王芗远的一首诗
李以亮/朵渔/子梵梅/赵卫峰
《马》
王芗远(小学生)
迄今为止
我都没有见过真马
只有一些像马的马
不会奔跑的马
我发现
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马
诗在我们第一次看世界时的眼里
李以亮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有个写诗的少年凭借其灵性十足、文字却不乏老成的文字引起了诗歌读者不少的关注,他叫王芗远,目前还是湖北荆门市的一名小学生。这首题为《马》的小诗,以其率真朴素的语言,以其简单直接的诗性一眼引起了我的注意。很多时候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句子,稍加整理就是非常可人的诗句。童心所见,无不是诗。的确,诗是我们第一次看世界时的发现(另一个补充性的说法是:诗存在于我们最后一次看世界时的眼里)。
这首只有6行的小诗不可能有深刻的哲理,也没有复杂的情感,它只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我”没有看见过马。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说“事物之外别无思想”,没有看见过,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马呢?应该是连“马”的概念也没有。马毕竟是存在的,少年也有间接经验,见过比如说作为玩具或艺术品的“马”,各种图片上的“马”,这些都是“像马的马”、“不会奔跑的马”。所以6行诗里前4行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最后:就这样你就可以说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马了吗?这肯定是不符合认识论的。你没见过马,在你没去过的地方呢?如此抬杠,肯定可以把少年诗人王芗远抬晕的。但我们凭心想想,在我们的感性印象里,马,这样一个物种,难道不是越来越少仿佛消逝了一样吗?当然也还没有沦落为珍稀动物、需要特别保护的地步。实际上,以专业的、实用的知识来看,马的退出历史舞台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须赘述。这就是诗歌“反常合道”的地方。
我不能说这首小诗写得有多么好,但不能否认它有足够的诗性。这里有个阅读期待的问题:我们不能容忍某个成名诗人写出小学生水准的诗,但一个小学生写出了不少成年人甚至也写不出的诗,这就带给我们惊喜。具体到这次写马,我们不能指望王芗远一下子达到诗人周涛在《巩乃斯的马》里达到的境界,或者如“马的消逝由来已久/高蹈者无迹可寻”(欧阳江河)这样高度浓缩、具有更多象征意义的诗,但我以为像王芗远这样天赋极好的少年,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和诗艺的提高,像这两位前辈的境界,也并非不可企及和超越。
伯乐常有,千里马难寻
朵渔
虽然对于孩子写的诗,批评起来不应太过刻薄,但我还是想借此说几句话。
这首诗,如果你不告诉我作者的年龄,我也不会觉得是首差诗。但它也不是一首多么好的诗。它是一首恰恰刚刚能够成立的小诗。也就是说,再偏一点,它就不是诗了。
如果在作者的名字后面注上“小学生”三个字,我就必须重新再打量一下: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首诗还有哪些闪光之处?是否可造之才?有无天才的影子?
总之,再打量这首诗时,我们已经不是在看诗,而是在看一个孩子。
历史上最小的诗歌天才是几岁?我记得的就是那个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首好诗吗?对于孩子而言,它是首好诗。有点天真自然,对句也算漂亮。对于从小就浸淫在“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的古代才子们而言,写出这样的诗句实在稀松平常。但偏偏这首诗流传了下来。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它出自骆宾王之手;也不是说骆宾王从小就是个天才,而是因为骆宾王长大后依然出色。
对于学习写现代诗的孩子们而言,没有了格律,反倒没有了抓手,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另外,相对于古典格律诗,现代诗更加强调思辨,是一种综合心智的表现,而非单一的浪漫的抒情。没有成熟的心智,没有熟练的手感和语感,很难写好现代诗。现代诗已非“天才”的事业。只要肯坚持,下功夫,很多“中人”之资者,也能成为很好的诗人。
是否对孩子就没必要太高要求?也可以。我们暂且把孩子们写的诗叫做“儿童诗”,它们属于另一个范畴,类似于小学生作文。这样写写,也不错,只是成人们不要急于从中发现千里马。他们能否成长为一个诗人,实在是没什么规律可言。我想起很多京剧小票友,唱起来也像模像样的,但终究是个像模像样。 成长得如何,很难讲。也许一倒仓,或生活上的一次意外,一个“天才”就消失不见了。那些八十年代的诗歌“童星”们,几乎都消失殆尽了吧?
因此,希望王芗远小朋友能够坚持。坚持比天才更可贵。
这首小诗,我将主词置换一下,似乎也成立:
《天才》
迄今为止
我都没有见过真天才
只有一些像天才的天才
不会奔跑的天才
我发现
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天才
在真马那里……
子梵梅
一个没有见过马却已经懂得否定“马”的存在的孩子,他寻找本应属于他的真理,这个真理叫“真正的马”。事实却让他一再受挫,他最后发出本不该由一个孩子去承受的哀叹:这个世界没有马!
我不认识王芗远,根据标注,他还是个小学生。一个小学生有这样的洞察力,很不简单。但是,这样的洞察力来源,必定要让成年人(教育者)尴尬和警醒,一个花季少年,在他的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之前,使用知识给予的逻辑推理,对这个世界断然下了如此的结论,情何以堪?
然而,我们回头去想,没有见过马的小芗远,当有朝一日“真马”来到他的面前,他将依据什么样的参照系,去辨识真马属真?
这是一个悖论,我们既要承认他的童真:“只见过像马的马”、“不会奔跑的马”,又要承认他被中国教育催化的早熟:以几乎是武断去得出这个世界没有真马的结论。也因为这样,使这首诗少了童稚的清辉,而多了沉重的哲思。
在远离原野的城市,孩子们只能在玩具店里见到机器人和仿真动物,和家里的“假马”孤单地玩耍,他们最多也就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动物园观看被圈养在笼子里已经失去斗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里,只剩下一些“像什么的什么”,而没有了“什么”本身,这是一个孩子童年的不幸,也是在一个科技化、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本是自然属性的人,演化为社会属性的人之后,深深的哀伤。
短短六行小诗,是让人悲伤的六行。而更让人悲伤的还不是“没有马”,而是究竟如何才能让“王芗远”学会辨别何为真马?让“王芗远”这样的孩子,对他所生活的现实有所盼头,敢于寄望,甚至随时都能够骑上一匹日行千里的真正马匹,在辽阔的草原肆意奔驰。
就这首诗来说,它当然谈不上成熟,但思考的超前和理智让人心伤。我毫不怀疑小作者内心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的真实性。同时,我害怕一个孩子无拘无束的心灵,提早受到寓意和景象的约束,在没有见到“真马”之前,受到“非马”的引导,在真正的辨识来临之前,过早地陷入对世界的无望。
读一位小学生诗的杂感
赵卫峰
诗很成型很成熟如出自成年之手。少年人生如此深思熟虑老成语气,挺难得也挺让我略有纠结。我真不赞成小小少年早早地、在观看世界时、下意识地表现或暗藏着针贬现时、批判现实的世故感觉(或感慨)。
他这种感觉与感慨来自哪儿?一般说,艺术的天才型少年的成绩,主要在审美与想像力,不会表现出成人式的思考,(就这一首而言)他是体现出了思考并且似乎就是为了表达“思考”。少年老成,这早熟的气息该如何断定呢。
当阅读少年的诗作,我们的期待将是些什么和来自何处?(以不惑之心揣度一个少年、或童年人的诗,我意识到,无论如何努力吾辈已然不纯。)读少儿写的诗,我们的期待或该是看其心情、其趣味与其观察的角度吧。那么,对于作为少儿年龄的诗作者来说,写作无非是更好地锻炼想像、开启心智的方法,并使他在审美的积累与调谐过程里有所向往。这样看,略有不安。
这位小作者是有所思的,只是其视角欠缺空灵,尤其是,本国古典诗词营养似乎与他关系不大,那么,要么他超越了这一基础阶段?他为何会过早地涉及到了“写实”?是网络环境使然?或许是的,书本味稍重的话语方式,正驱逐朴拙与稚气,相对算是时尚的口语方式的运用,使他更多地关注近景与目前。
但他至少还是真实的,所言确实。“马”也像是其他物类,结果大同,曾经正逐日归于“曾经”这个词,越来越多的物事正变身为传说,越来越多的传说最终连传说都将不是。
我的小家伙约四岁多时我给他选读了一个童诗,他思忖约一秒,咧嘴莞尔了,那时真动人。那诗他是听进去了。小家伙对恐龙、狼的熟悉来自来自动漫,肯定他也不可能看到真正的恐龙但他相信它是真的存在。这些天他在电视前自行指点对比孙悟空与怪兽的分别,他把奥特曼铠甲勇士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就像一茬茬小女都曾久久相信有一个“长腿叔叔”会在路上出现。
有念想有向往真好。(你有吗,还有吗?)
王茗远按理当然有。或许对他来说现在写作就是的。祝他走好。
有位诗友近年专攻童诗,每每,写好诗后,再修改成适合少儿口味的,这种做法,还叫写诗吗?当然他也是好心,这是专为读者考虑、也是使诗成为工艺品的职业性写作。
王芗远倒是反过来了。
王芗远 : 1998年10月生,男,
《春天到了,夏天还没来》
就这样,你出人意料地来了,就这样,星星还在发光
山就这样建起来了,水就这样干了,云就这样成了天的蒲扇
就这样,夏天的花开了,春天的花谢了
冷风就这样走俏了,就这样被空调电扇垄断了
就这样又十分怀念你轻摇的蒲扇,又十分怀念那冰雪的微笑
水渐渐热起来了,你渐渐来了,冬天是用来怀念你的, 这个季节是用来
怨恨和折磨你的,时间就这样把我抱起来了,就这样来了就走了
知了就这样闹起来了,风就这样冻起来了
附和你的风热了,反对你的风没了
你就这样,我就这样,你就这样出人预料地来了
春天就这样出人意料地走了,我就这样出人意料地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