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委就高考“取消文理科”征求意见,一石抛出,引起广泛反响。高考体制广受责难,教委重压之下急于推行改良的良苦用心尽管值得嘉许,但想法却遭致各方的质疑和异议。
高考体制的突出问题,一在学生课业负担重、身心压力大,二在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不均衡。“取消文理科”的初衷大概针对的是第二个问题,而之所以引发广泛争议,是因为其既未能周全考虑既有体制的总体弊端,更有可能因一策的不慎推出导致其它不良反应。
试分析,取消文理科,谁会笑,谁会哭?
会笑的,大致有以下几家:一是学校,尤其是好学校。众多家长拼得身家性命将孩子托附给好学校,就是为了争得优质教育资源,使孩子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得以立身社会。取消文理科,孩子要学的内容更多了,对学校的依赖性更大了。二是课外班。课外班始终如影随形与应试教育相伴,还经常发挥着全日制学校无法发挥的作用。取消文理科,课外班肯定会相应推出其应对方案,学生的负担可想而知。三是教材和教参发行机构。这只是个算术题目:取消文理科的方案只要一推行,原来的教材和教参需求马上翻番,这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的。
会哭的,肯定是这几家了:一是学生。目前各个年级学生的负担都极重,取消文理科,在现有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之下,哪门课丢分,影响的都是高考总成绩,影响的都是考生的前程,而增加的那些课程,不知又要让本来就睡眠不足的孩子们少睡多少觉。二是家长。家长跟孩子是命运共同体,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再也没有比家长更苦恼、更揪心、也更无奈的了。学生负担加重,家长好受得了么?三是教育主管当局。推出一个连治标都谈不上、甚至可能引起其它诸多不良连带反应的措施,主管当局需要承受的压力,我们是不难想像的。
解决目前高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难有一招见血的办法,但某些原则和方向还是应当予以考虑和关注的。
根据这些天研读各方意见及自己的思考,试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坚持应试制度。在中国这种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国度,现阶段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只能是应试。这一点如果不能坚持,动摇的将是公众对教育体制的信任,甚至是对政府公平正义的信任。
其次,降低考试难度。学生知识结构失衡、综合素质不高的根源,在于我们高考竞争的残酷性——学习内容之难之深远远超出了作为基础的需要,而纯粹是为了摆脱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有精力旁顾其它。只有降低考试难度,才有可能谈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问题。
第三,调整考试内容。考试难度降低了,分数拉不开怎么办?可以尝试在现有分文理科基础上,在高三时分两个时段进行考试,上学年理科生考文科综合,下学年按现有方式考理科内容。文科综合分数也作为高考成绩的组成部分。文科生与之类似。只要能够保证文理科两部分考试分数的合理权重,应当能够达到既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又不至于过分增加学生负担。
第四,增加考试次数。为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甚至可以考虑将学生的高考次数增加,几次成绩采用平均或加权平均等方式,意在分散学生的高考风险,甚至可以参考国外模式,一年考多次,选一次最满意的成绩。目前高考模式之所以各方压力巨大,就是因为一年一度,容不得半点闪失。考试次数多了,风险得以分散,每次考试的压力可能反倒会小得多。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高考成绩中增加社会实践、品行等方面的分数,只是考核方式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而分数来源也必须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否则,宁可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