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育女辛经
育女辛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84
  • 关注人气:1,1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万别让孩子为学习而"崩溃"

(2009-02-07 13:46:39)
标签:

育儿

子女教育

承压能力

挫折教育

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大批企业出现问题,企业的风险管理话题被高调提出。按照新近流行的观点,就企业而言,最需要关注的,不是市场,不是产品,不是技术,甚至不是人才,而是风险。尽管企业界对此说法仍见仁见智,但抛开其“原教旨”不提,如果将该理念的核心精神引入子女教育当中,还是颇具研究价值的。

    “崩溃”一词,网络色彩浓重,不能算是个规范的教育术语,不过我觉得放在本文里能够较好地表达我想说的意思。我在文中提出的所谓“崩溃”的概念,是指学龄孩子因学习等方面的原因与老师、家长、同学甚或自我内心发生冲突所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学业中断,比如,出现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患,再比如,产生轻生念头甚至自伤、自残、自杀,等等。企业遇到风险的最不利结果是破产倒闭,而子女教育遇到风险的最不利结果则是孩子的“崩溃”。

    从我上学以来直到现在,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的“崩溃”案例不在少数。每遇一例,我内心深处如同被捅刀一般,痛苦之余紧跟而来的至少有三个念头:其一,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毁掉了;其二,父母多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其三,一个本来的社会栋梁消失了,或者变成了社会负担。回忆起来,我头一次有清晰印象的案例,是我高中同学的妹妹。我们高三毕业考完大学,开始过轻松无比的暑假生活,同学之间成天相互走家串户。一位同学平素学习很好的妹妹当时正值初三,中考发挥不佳以几分之差没能进入高中重点班。家人批评抱怨一通后就不再理她,而她在沉默了几天后突然开始发作,在家里大喊大叫,说的都是“谁说我不行,我就行”、“咱们走着瞧”之类的话。我当时只是认为她一时想不开,情绪不稳定而已,并没有多想别的。之后几年就听说她高中没能上下去,只好选择退学。又过了若干年,与那位同学早已失去了联系,而另一位与之同在一城又与我有联系的同学告诉我,前不久他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失踪的人正是那位同学的妹妹。如今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位曾经冰雪聪明的可爱女孩儿已经彻底毁掉了。除此之外,我本人先后在大学期间、工作单位及朋友圈内还陆续接触过若干类似案例,原因和情况各有不同,但结果几乎完全一致:一人“报废”,全家痛苦。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没由来地想起来了小时玩过的一个游戏:吹汽球比赛。大家都想把汽球吹到最大,但最终却常常有人会把汽球吹爆。在汽球还属稀缺玩具的年代,吹爆一个汽球会心疼和懊悔好久好久呢。想一想,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其实很有点象吹汽球。总是怕糟蹋了孩子的潜力,总是怕孩子落后于别人,于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尽管孩子们在这种压力下确确实实能够把自己的潜能非常充分地“榨”出来,但总有不堪重负的孩子,象汽球爆炸那样——“崩溃”了。当年每次吹爆汽球以后,我都会撮着牙花子责骂自己,为什么非要吹那么大不可,少吹一两口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么?争不到第一,至少自己还有个汽球;吹爆了,不但第一没有了,连汽球也没有了!由此及彼,家里有孩子“崩溃”的家长那颗终生滴血的心,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是有缺陷的,教育资源分配是不平衡甚至不尽合理的,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是相当大的。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成为孩子“崩溃”的理由。有人说:“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崩溃’,就你家孩子‘崩溃’了,还是你家孩子自身有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无疑是愚昧的,甚至是残忍的。大多数孩子没有“崩溃”,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痛苦,没有怨言,没有诉求,没有渴望。但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现实,作为孩子,只能顺从、忍耐,竭力让自己去适应。还有人说:“教育环境这样不堪,孩子又不能不学,因此孩子的‘崩溃’防不胜防,只好听天由命随它去好了。”这样想未免又太过消极和被动,同样也不可取。

    “崩溃”能不能防止?不妨把吹汽球的例子用到底吧。吹爆汽球,原因就二,无非一个动机、一个动作:动机就是要争第一,动作就是一味地加压。孩子“崩溃”,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动机,就是为了争取到优质教育资源,为了在就业时博得上位;动作,就是老师和家长“督促”(难听点说就是“逼”)孩子“上进”(更直白点说就是“争分数、夺名次”)。正象汽球的承压能力是不同的一样,孩子们的承压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在一个动机、一个动作的作用下,尽管绝大多数孩子历经痛苦承受住了压力,但总有承受不住的孩子会发生“崩溃”。

    防止孩子“崩溃”,我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

    首先,要防止“价值观偏执”,即把学习成绩和名次作为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唯一载体。这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产生“价值观偏执”,孩子往往是无辜的,因为白纸上本来空无一物,写下“偏执”二字的只能是师长。如果老师或家长把孩子对生活和快乐的理解仅囿于学习,那么思想单纯的孩子是很容易产生偏执的。

    其次,要充分了解潜能。不管是否承认,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孩子对不同课程的喜好和擅长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用费劲就可以把一门功课学得极好,而有的孩子学得累到吐血也难以达到一定水平。学习应当讲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无视禀赋的盲目要求,可能会挫伤部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会把一些孩子逼进死胡同。

    第三,要细致体察动态。孩子濒临“崩溃”,绝对不会一点迹象没有。重大挫折后的突然沉默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症候。日常出现神情恍惚、发呆、流泪、易燥、厌学、不愿见人、不愿去学校等,也都是可能出现“崩溃”的前兆。对此家长和老师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程度较轻,可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进行劝导和安慰,如果沟通效果不佳或程度较重,必须及时通过专业方式进行心理干预。

    第四,要擅做压力调节。所谓压力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压,二是加压。孩子考前出现紧张情绪,或者考试失利之后,都需要对孩子进行减压。有些老师和家长不太理解孩子的心理,常常轻率地给孩子下考试指标:必须考第一,一定要拿满分,等等。须知,考试就是一次检验,再往大里说,也不过是一道关口而已,完全没有必要人为设置指标。实践证明,带着指标和任务考试的孩子常常不容易达到目标,有时甚至会发挥失常,此无它,心理压力使然尔。所谓“加压”,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提出要求,或者可以做一些类似“挫折教育”的耐压训练。“人无压力轻飘飘”,孩子在顺境时,在取得好成绩时,在盲目乐观时,必须给予一定的压力,让其保持清醒,力求将其潜能发挥到最大。另外,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是可以有意识训练的。长期在班里成绩拔尖的孩子,承压能力可能就不那么强,如果有机会让其在一个强手如林的课外班或者专项培训班里感受一下,其心态可能就会有所改变。偶尔的“考砸”,也未必是坏事,孩子在咀嚼失败苦涩的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强。

                                                                            千万别让孩子为学习而"崩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