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评论上来就夸我是“有心人”,因为我把大家的评论逐个进行了点评——这让我好高兴哦。高兴之余,咱不妨再接再厉一把。细雨、烟络、小心姑娘、cocoway等继续表示了兴趣,泪儿、葡萄还有花心师父和她徒儿碧丫头都联想到了“三字经”,甚至想到了“摇头晃脑”。和姗姗上次已经探讨过,人家身居海外,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不一样——现在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乐乐和婉儿父的见解很鲜明,论述也相当到位,很有水平。小雨妈妈考虑问题的角度很独特,从贝贝的学习实践来看,一定程度上还是验证了她的判断。
一天,闲得没事,拿了本艰涩的古文书来读,读着读着,我突然得到了某种启发:我读古文,不就跟贝贝现在读报纸一样的么?字音虽然都能读出来,但字意、词意以及事件背景都不清楚,读起来当然会不知所云。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因为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当初我之所以苦闷,就是因为我发现贝贝学完《字经》后,并没有像小学高年级学生那样能够自如地阅读理解,使得原先设计好的给她提供大量阅读材料的计划落了空。而通过思考我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知道了贝贝所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对于缺的这个东西,可能专家学者已经有更权威更标准的表述,但在我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不妨把它杜撰为“语言文字信息量”。背过《字经》后,光能把文字的发音读出来,但没有足够的“语言文字信息量”,这种阅读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了。
我决定趁热打铁,借着贝贝背的那些字还没有忘,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她的“语言文字信息量”。主要的做法就是给她讲故事,讲故事有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口述故事梗概,让她知道这个故事到底讲得是什么事;二是读故事原文;三是让她自己去读。故事的选择当然是从易到难,符合她的喜好。口述故事的目的就是用口语把信息量提供给孩子,让孩子知道故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人,讲了些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可能有些词、有些表述孩子不能理解,口述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问。读故事原文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掌握了该故事的信息量以后,通过聆听来理解用规范语言表述的故事内容。最后,把故事书交给孩子,让她自己去读。因为孩子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又因学过《字经》而知道大多数字的读音,最后这个步骤,她会觉得很有趣,不会觉得很难,也不容易感到枯燥,甚至还有“我也能念书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样的练习一直贯穿贝贝上学前后,读的内容,既有童话故事,又有趣味知识,也包括报刊杂志上易于理解的时事新闻类、评论类的文章等。有的时候,我会随手拿起一本成语词典,给她念一个成语,然后逐字讲解,最后让她自己去看这个成语究竟是哪几个字。
二年级之前,我对贝贝的语文完全没有操过心。听,因为汉语是母语,听力肯定不会有问题。说,贝贝上过的影视表演班让她练出了口才,小小年纪就基本上有出口成章的本事,而且背诵能力较强。读,《字经》打下的底子加上有意识的信息量训练,让她上小学以后受益良多。写,一二年级还没有作文课,造个句什么对她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再回到《字经》上。我对《字经》的态度是明确的,重复一遍的话就是:既没有想像得那么难,也没有宣传得那么神。尽管我个人认为背《字经》并不算难,但从实践中看,对相当一部分孩子来说,可能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大概可以算是《字经》的一个缺陷了。另外,即使背下《字经》了,如果之后不辅以相应配套的训练,那么很有可能前功尽弃,收获甚微。
中文与英文等西方语文不同。英文的基本语言单位是词,要想具备一定的语文水平,必须记下来若干单词,至少得上万至数万吧。汉语则很有趣,其基本单位是字,但承担语言交流的单位又是词。字数有限,而能组成的词近乎无限。我个人认为,《字经》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一改过去用学英文的方法来学中文。过去的方法是,把中文的常用词散落在小学十二册课本中(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学还有),在学词的同时学认字,在漫漫六至八年的时间里,把现代汉语需要掌握的字词才能基本掌握完全。《字经》把有限的汉字单拿出来,用较短的时候去集中认读,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词汇量。
《字经》有其可取之处,当然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今天写得比较长了,留待下面继续探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