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聪明的故事之二)
这两天各位博友纷纷就学《字经》发表看法。贝壳咪咪说这个方法比较呆板。的确,比起读故事书来,这种方式确实显得枯燥些。但如果老师能用做游戏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就多数孩子而言,还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背下来这些短句的。碧丫头、怜姑娘、花心师父、葡萄、宝宝还有小辉子在看了《字经》片断后,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难度表达了悲观的态度。大头儿子、姗姗来驰和婉儿父则直截了当表示不赞同这种学习方法。小心姑娘、靓靓和笨笨看天客气而谦虚地打算学习或向他人推荐此法,烟络横林则超然地做好了听“下回分解”的准备。从我们的体会来看,用两句话来概括比较合适:没有想像得那么难,也没有宣传得那么神。
幼儿有一种机械记忆力,成年人是望尘莫及的。现在两三岁的孩子会背古诗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一般情况下,这个岁数的孩子口齿还不算太清楚呢,就能够一字一句地把古诗完整地背下来。对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说,做到这一点其实并没有多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大法中的第一步——背《字经》,实际上是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智力特点的。带着韵脚的整齐短句,由老师带领,一句一句地念,再一句一句的背,要不了多久,孩子们就能够记住。
贝贝所在的实验班上,背诵阶段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跟上进度。回想当时的情景,我和其他家长候在门口,听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背诵《字经》,心里兴奋异常。众位家长的脸上也都带着按捺不住的喜悦神色。
到了认读阶段,实验班的进度明显地慢下来了。渐渐地,开始出现跟不上的孩子。有的孩子实在跟不上了,就只好退出。现在来看,这个年龄段,在对字形的辨认和记忆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异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前面说过,贝贝很小的时候就对字形非常敏感,四岁时已经能够读小学第一册的所有生字了。因此,在实验班的这个阶段,她的优势显示得非常充分,老师也相当欣赏她的表现,常常让她给其他家长表演识《字经》。在一部分孩子中途退出,还有一部分孩子不能认全《字经》中所有汉字的情况下,贝贝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实验班的教学任务。然而,在我看来,她并没有达到当初老师许诺所应达到的水平。我找了一些小学高年级的课文让贝贝读,读倒是能读下来,念不上的字很少,但听上去的感觉非常怪,如果大家想像不出会是什么样的话,我可以打个比方,就好像把好好的一句整话,念成了“黄河小——浪底大——坝工程——今天胜——利竣工”一样。听上去似乎都会念了,而实际上并不完全明白文字所包涵的意思。
问题出在哪儿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