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天才的由来
(2023-01-24 15:02:59)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郭沫若天才的由来
中耀
许多家长都相信天赋和天才,我们不能说天赋、天才对孩子的成才没有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自身对学习有兴趣并能主动的刻苦学习。仔细的考察那些所谓的“天才”,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是与其所受的教育和自身刻苦分不开的。
郭沫若是公认才华横溢的人,既是诗人、剧作家,又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上述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详细考察他才能的由来,对我们正确理解天才的问题会有些帮助。
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嘉宝沙湾镇,有两兄、两姐,他自己说还死过两姐一兄,他当是母亲的第八产。
母亲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父亲曾任过两任县长,后来升为州官,但苗族起义时被杀害,从而家庭衰落)她是下嫁到郭家的。
郭的祖父原是跑码头的,因家境不好,排行老五的父亲13岁就去当了学徒。母亲在家与妯娌三人轮流洗衣、做饭,为此,不得不常常被着孩子干活……父亲后来开了油坊、酒坊,家业逐渐有了恢复,日子逐渐好过了。
母亲幼时就沦为孤儿,没机会读书,但终是出身“书香门第”,耳濡目沾的识了一些字,会背一些唐诗,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所以,自己有了孩子后,就从小教育他们。郭沫若比哥哥姐姐占便宜的是,那时郭家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了好转,母亲已经不再终日的操劳,教孩子的时间相对就更多一些。
母亲教给郭沫若很多诗,其中郭沫若记得最深的是:“淡淡长江水,悠悠远离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也无声。”启发郭沫若想上学的是母亲教他的一首儿歌:“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他本来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可是受儿歌的鼓舞,他非要上学不可,后来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允许(看起来儿歌对孩子有很好的教育鼓舞作用)。就是这种教育,培养了他那股勃勃的昂扬向上的劲头、奋发进取的精神。
父亲幼年时没能读书,自认为是一生的憾事。所以,他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家境好转以后,他请来当地有名的廪生——沈焕章到他家办馆(私塾)。
这里补充两点:郭沫若有个颇有文采但没发迹的舅舅,他一有空就给孩子们讲鬼狐的故事;还有人以说唱的形式讲“聖喻”,郭沫若总是最忠实的听众,听起来常常连饭都忘了吃。这也是他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个内容。另一方面是,与郭沫若一同听课的哥哥们都比他大好几岁,但是因为上学晚,学习显得很吃力。老师教他们时,有的文章背诵了好几遍还记不住,可在一边玩的郭沫若没学竟也听会了。他认为上学挺好玩的,所以也要求上学。
私塾先生管得很严,不许孩子们玩,这对四岁的郭沫若显然不合适。刚念了三天,郭沫若就不想去了,可是严厉的私塾先生哪里还由得了他。
虽然郭沫若很不情愿的留在了私塾,但他毕竟受过“早期教育”,所以他学习起来仍然比别人轻松、成绩也好。
1905年他13岁时,科举制度废除了,嘉定乐山县开办了“高等小学”,父亲带他去应试。
当时的“高等小学”毕业相当于秀才,所以投考的多是三十多岁的童生。第一榜,在参加考试的两千多人中预选了二百人,郭沫若考了第27名;二榜复试录取了90人,郭沫若以第11名被考取。
父亲十分高兴,亲友们也称赞他。
郭沫若因为受过早期教育,记忆力好,别人又念、又背仍记不住的功课,他听老师讲一遍就牢牢记住了。所以,他经常和一些同学偷着溜出学校去街里玩。尽管这样,期末考试他的成他绩还是第一名。
同班的大龄学生认为:他又小、又贪玩,不可能考这么好的成绩。就因为是个小白脸,会讨老师喜欢,一定是老师偏袒了他……于是许多学生闹到老师那里。老师在试卷上虽然没查出任何弊病,可是为了迁就大家,只好把郭沫若从第一名降到第八名。郭沫若对此十分愤怒,从此痛恨那些不能主持正义的老师。
因为他恨老师,也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郭沫若经常和一些同学抽烟、喝酒、打牌、看戏、打架、甚至搞同性恋……他是校园里的“八大行星”之一,他说自己“在学校里爱闹风潮,在学校外爱惹是非”那时的郭沫若根本没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但是,郭沫若绝不是个不学习的学生。假期回家,他总是捧着《皇清经解》《伪尚书考》《史记》……读个没完。他对读书有强烈的兴趣,假期和课余时间他读了大量的书……他读书很有自己的见解,后来就更知道做学问了。
从郭沫若少儿时代的学习过程看,可以肯定的说:他的天才是接受早期教育和自身对学习有兴趣并能大量读书的结果,绝不是什么天生来的。郭沫若的成长、成才,为我们当家长的育儿成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