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孩子进行德育?
(2008-10-21 12:53:38)
标签:
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教育科学勤奋刻苦望子成龙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怎样对孩子进行德育?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灵魂。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高尚的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列为第一项,可见“德”之重要。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乏谓之愚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尽矣”我们从他的话中可以充分了解德与才的关系及德的重要。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谁都不接纳他,而要远离他,因而是孤立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因而在众人中极具威信。道德的核心是克服自私心理,能爱人、爱社会、爱国家,必要时可以做出自我牺牲。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牺牲前写在衣带上的话是:“孔曰成人、孟曰取义、维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可以说是他对道德的正确理解,我们要向他去学习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人的道德是从学习、修养而来,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家长必须了解道德的重要性,自身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能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二、家长经常用正反典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使孩子认识到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并且能明辨是非。
三、家长对孩子的道德要求可以具体化:在家中讲“孝悌”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在幼儿园、学校,要遵守校规,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尊敬他人、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能遵守公共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懂文明讲礼貌。
四、家长平时注意孩子的思想行为,对孩子好的道德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对违反道德行为及时给予批评、纠正。
五、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因为读书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让孩子多读一些趣味高尚的好书。
附注:
道德,是一定社会的历史记录,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人们在生活中共同相处、互相往来中应遵守的规范(准则),也是评价人们思想行为的尺度。符合规范的就是美的、好的、有道德的;反之,就是错的、丑的、不道德的。
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机关强制执行,是来自外部的管制力量;而道德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训练,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作用人们内心信念而发挥道德力量。
道德是有客观标准的,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利益的,就是好的、有道德的;反之,就是坏的、不道德的。
道德既然密切联系着人类生活,因此它有继承和发展问题,它的积极因素总是为进步的人们所继承和发展着。
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不同国家民族间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因此道德规范也有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如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婚姻、恋爱道德,以及成人与成人;小儿与小儿之间的道德要求等等……
道德能指导社会和人们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孔子简要的把它归于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是道德对做人的起码要求。道德能使人思想品德高尚,人们都应当懂得道德、讲求道德。
二、 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们美好的要求,也是表明社会发展(及个人素养)水平高低的一种程度,和它对立的词汇是野蛮,即不文明。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曾把人类历史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他这一说法,并做了十分具体而明确的补充:“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要的时期”;“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和农业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使我们对文明这一概念有了更具体形象的理解。
文明包括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常说文明多指精神文明而言。
文明是随人类社会生活发展而表现出的高级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行为。它是人类道德继承发展的优良成果,是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也是人们共同社会生活、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文明行为内容包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和社会;有自尊心、自爱并爱人;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纪律;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勤俭节约;尊老携幼,助人为乐;谦虚和蔼、举止端庄、有礼貌;讲清洁卫生……
做一个文明人,是时代和道德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文明给社会带来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安详和快乐。文明通过学习而获得,多读书是提高文明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