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与成才——家长要尊重引导孩子的兴趣
(2008-08-19 21:11:58)
标签:
祖冲之家庭教育孩子早期教育读书兴趣和成才人生理想奋斗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为教育孩子成才,有些家长不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硬性要求孩子每天识多少字,算多少题,背多少诗,练多长时间琴……甚至层层加码,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而在教育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如何。
家长把孩子限制在自己的意志里,不给孩子自由的游戏时间,不许孩子有其他的兴趣,甚至不许摸这儿,不许碰那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其它兴趣和爱好也认为是“闲篇”而加以遏制。结果,孩子本身的天真无邪稚气也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中失去了。个别的,还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形成孤僻、执拗甚至懦弱的性格。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尤其对家长硬性强迫孩子学习的东西,更是不愿意接受。虽然表面上不得不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但心里想的却不是那么回事。十分钟能完成的作业,往往一个小时也做不完,或者虽然完成了,却驴唇不对马嘴。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完全是家长不懂孩子心里特征,违背教育规律而自食苦果。俗话说:“强拧的瓜不甜”,一点不假,本来孩子不情愿的事情,硬要按孩子的头去做,怎么会得到理想的结果呢?近读祖冲之的资料,觉得我们当家长的也许能从祖冲之成才的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然而,他小的时候,在朝廷任文官的父亲祖朔之却坚持让他学经书。因为当时的朝廷非常提倡并重视儒家经典,所以这位熟读经书的父亲希望儿子苦读经书,像自己一样长大为官。他教导儿子:“你已经九岁了,我来教你读经书。只有读好经书,才能当官、做大事,才能光宗耀祖!”从此以后,父亲手里总是拿着戒尺,把桌子敲得劈啪作响,督促儿子苦读。在父亲的威严下,小冲之只好硬着头皮去学,然而却总是心不在焉,学不进去,仍然是一问三不知。父亲为此十分恼火,常常骂儿子是“笨蛋!蠢牛!……”
一天,小冲之鼓足勇气向父亲提出:“我不愿意跟父亲读这经书。”父亲气得浑身发抖,他狠狠地打了儿子。爷爷闻声赶来,父亲对爷爷解释说:“我打他是为他好,他三天才能背五、六句,注释一句也讲不清楚,这样下去怎么会有出息?”爷爷祖昌是管建筑工程的官员,他可不这样看。他认为不能这样教育孩子,不学经书照样可以有出息,于是他挽着小冲之的手走了。
从此,爷爷经常领小冲之到建筑工地去。在那里,小冲之结识了许多农村的小朋友。在小朋友的指点下,他能够在繁星密布的夜空,辨认出那闪烁的牛郎星、北斗星……他还背会了月亮出没的歌谣:“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条线……”奥妙无穷的天空,引起了小冲之极大的兴趣,他好奇的去问爷爷,爷爷因势利导地告诉他:“月亮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你想知道这些,就要看天文、历法的书。咱家就有许多这样的书,你都可以看,有看不懂地方,就来问爷爷好吗?”祖冲之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从此,他便开始读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找爷爷请教。就这样,祖冲之在兴趣的引导下,后来终于在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尤其对于孩子更应如此。因此,深知各中滋味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这也不是说,凡事都一味地由着孩子,一棵小树的生长尚需不断地剪枝除虫,更何况一个人的成长。儿童天性是喜爱玩耍的,祖冲之小时候也是这样,倘若他爷爷把他从爸爸那严厉的管教中领走后,放纵自流,任期玩下去,长大后也势必碌碌无为。那些游手好闲的公子哥,都是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所娇惯出来的,我们要引以为训,切不可重蹈覆辙。那么,教育孩子既不能硬性强制,也不能任意迁就,到底怎样才是正确而又合适的呢?那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
一般来说,很小的孩子就会表现出某种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玩水,有的则喜欢叠纸;稍大些的孩子,有的喜欢玩卡通玩具,也有的则愿意乱涂乱画或者到室外游戏。这些都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孩子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当家长的倒是应该仔细地查找一下原因了。对孩子的兴趣,家长要正确对待,只要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叠纸、玩卡通,不仅能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处促进手与脑的动作一致,还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小孩子早些涂画也能丰富其想象力;室外游戏也会使疲劳的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小孩子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十分广泛,也常常“见异思迁”。家长又不可因保护孩子的兴趣而任其无限制发展,这实质上是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不可取。正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而孩子的兴趣会随着视野的逐渐扩大而不断改变。祖冲之的爷爷正是对小冲之的兴趣给予了及时正确的引导,使他的聪明才智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今天也要认真地研究分析孩子的兴趣转移问题,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正确地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一点往往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使孩子能自己“钻”进去,一旦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之后,即使家长再阻止他,他也不会“从命”的。因为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一种苦差事。相反,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对孩子来说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质上,这就是兴趣的力量。这种力量看不见、挨不着,但其巨大作用却是任何外在的压力所不可比拟的。
因此,我向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们进一言:切不可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多花些精力,因势利导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
欢迎浏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