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绣娘·锡绣传人·赵红玉(23图)
摄影·撰文
穿山甲1268
图1

说到“绣娘”,人们就会联想到纤纤的彩绣、纤纤的玉指和纤纤的情态。而我在江南无锡就见到了一位这样的绣娘,她的名字叫“赵红玉”。
从江南水乡的一位美丽绣娘,到中国锡绣大师、再到国家非遗锡绣传人,赵红玉走过了40年的绣娘--锡绣大师--锡绣传人之路。
拍摄时间:2012年2月28日
拍摄地点:无锡市惠山古镇“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
拍摄设备:尼康D700,尼康AF35/2D镜头。
赵红玉大师的锡绣工作室在无锡惠山脚下的惠山古镇上,宝善桥边下河塘畔一个古色古香的三进小院落里。说是三进院落,房子的大部分面积都是无锡泥人艺术的工作室,赵大师的工作室在最后一个院落2层小楼上。
当我顺着木楼梯走到2层的时候,感到很惊讶,2层楼上的房间还不全是赵红玉的工作室,靠窗的窄窄的挑台才是她的锡绣天地。我打量了一下大师的工作室,空间的长度有4-5米,宽度仅有1米,放一张桌子,人要蹭着身儿才能通过。我算明白了,和相对风光的中国泥人艺术相比,锡绣在面积上就是被冷落了,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室,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之前我与赵红玉大师通过电话,说明了我的想法,所以见到赵红玉大师时候,她就和我讲,今天她下午还有会议,我们聊天只有20分钟时间。第一次见面,我就见识了赵大师的精明能干,很讲效率,快人快语,我说好吧,我们简单聊聊,拍一点照片,下次我们找个时间再好好唠唠。
赵红育,女,1958年4月生于无锡,刺绣艺术家。1973年,15岁的赵红玉,拜师无锡著名老艺人华慧贞学习锡绣,3年后进入无锡市中华绣品厂设计室,1979年后调入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锡绣艺术的创作研究。赵红育是个有心人,在锡绣前辈的指点下,她勤于探索,勇于实践,进所不久,便由于在绣制《月季绶鸟》和《八十七神仙卷》这两幅作品中的出色表现而崭露头角。
1984年,赵红育随团出访日本,她精湛的精微绣技艺演示,经17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在东瀛引起轰动,一些人甚至以为赵红育具有特异功能,拿着放大镜照她的眼睛和手,神奇的现代锡绣“精微绣”一时名声大振。
目前赵红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绣传承人,锡绣第四代传人,无锡精微绣创始人之一,无锡精微绣唯一传承人。她以87套针法将锡绣双面精微绣推向了最高峰,所绣《丝绸之路》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2007年6月8日,无锡市赵红育锡绣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红育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说起锡绣,不得不说说锡绣的历史。
锡绣,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期,当时流行的为“十字桃花”和“堆纱刺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清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工艺家丁佩寄寓无锡,著有中国刺绣艺术第一部专著《绣谱》,对无锡的刺绣起了推动作用。此时锡绣以“闺阁绣”占主导地位,这种刺绣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李韵和在其丈夫华文川、华文汇兄弟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传习会,会员达102人。在当时书画家王云轩、陈旧村等人的协助下,锡绣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立了画、书、绣相结合,富有变格特点的新绣法。技法上也充分运用和针法、长针斜缠等手法,并辅以劈绒,使粗旷与细腻兼备,形成了具有文化画气质,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风格。在锡山绣工传习会的带动影响下,无锡城乡女子学校,如补工女学、志成女学、学艺女学、振秀女学、竞至女学、等相继开设刺绣科。
无锡刺绣业一时大兴,锡绣步入了鼎盛时期。从1908年起至1921年止的13年中,锡山绣工传习会及各女学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多种大奖。其获奖数,大大超过了当时绣坛名城苏州,在全国居首位。故而当时得锡绣“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糜不知之焉!”1937年无锡沦陷后,锡绣日益衰微。
解放后,才有了逐步恢复。1954年成立了绣花工艺所和中华绣品厂。1959年又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整理了锡绣传统针法104种,进行了新技法的探索。1981年,该所创制了“精微绣”新品种,在面积仅火柴盒大的《万寿图》上,用彩色双面绣技法绣上了寿星,在寿星身上又用了8种不同的彩色绣107个“绣”字。
今年54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赵红育从事锡绣快40个年头了,自己还亲自坐在桌前一针一线的飞针走线,每年都要出很多作品,除了自已的创作之外,她还带了4、5徒弟,清一色的年轻女孩儿,年岁好像都在20出点头儿,赵大师告诉我,这年头儿学锡绣是苦差事,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廉,年轻人没啥人愿意学,对于铁心跟着赵老师学艺的女孩儿,赵老师把难听话说在前面,严格要求,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她几乎都在指导学生。
赵老师告诉我,简单学学也能绣出个模样,现在就有很多锡绣作品,“远看一朵花儿,近看一团糟,那叫绣花,不叫锡绣!”。
图2

赵红玉大师的工作室,下塘河畔,宝善桥边一个三进院落,赵大师的工作室在最后一个院落2层小楼上,当我顺着木楼梯走到2层,感到很惊讶,2层的房间还不是赵红玉的工作室,靠窗的挑台才是她的锡绣天地,长度有4-5米,宽度仅有1米,放一张桌子,人要曾这身儿才能通过,这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室,真的是太简陋啦!
图3

图4

据赵红育介绍,锡绣的材料主要是底料和花线。“凡是织物都可以作为刺绣的底料,棉、麻、毛、丝、化纤都可以,但主要是真丝类的织物。单面绣以绸、缎、绢为主,比较软滑。双面绣以真丝绢、尼龙纱绢为主,比较薄透。”赵老师说,花线是天然蚕丝染色而成,能分丝分缕。另外,刺绣中还有人的头发、珍珠、金银丝制成的特殊绣线。“锡绣的工具主要是绷架、绷凳和立架。目前,手工制作的刺绣欣赏品,主要工具还是沿袭传统的木质绷架,绷凳是用来放置绷架的。立架和绷凳的功能差不多,只是用于竖放”,“用于绣制双面精微绣的针,要用特别细的钢丝绣花针,这种针比一般绣针要长,像羊毛一样”。
图5

这是赵红玉大师正在绣的一幅作品。
图6

她小心翼翼的逐步展开,让我欣赏这幅锡绣作品。
图7

要想绣出精微绣,集中精力很重要,赵红育便有意识地置身于喧闹环境中练针法(为了节省底料是在手帕上练),既练手,又养性。她绣成的第一幅单面精微绣作品是《观音》,图中以观音的衣纹为线条,绣着三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计700多字,每个字比粟粒还小,却字字清晰工整,排列流畅。不久,第一幅双面精微绣《寿星图》也问世了。接着,赵红育又相继绣出了《金明池争标图》(金家翔设计)和《百寿图》(顾青蛟设计),这两幅作品分别获得全国旅游产品大会表扬奖和全国旅游产品优秀纪念品一等奖。
图8

图9

“虽然短时期内出现了锡绣俏销的局面,但还是不能和苏绣的产业化相比,锡绣人才一直还是奇缺的。”,目前在无锡从事精微绣的一批刺绣艺人都已年过五十,她们均面临着类似的境况:视力下降,精力大不如前,很多时候已力不从心。但她们对锡绣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真心愿意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为了传承锡绣,无锡有关方面出资,实施大师带徒计划,赵红育带起了徒弟。我在赵红玉工作室,就见到了3个年轻锡绣姑娘。
赵红育表示,传统锡绣以手工为主,劳动生产率较低,售价相对较高。要适应市场,提高产量,就要降低售价,必然导致快工粗活,以牺牲“艺术性”为代价,并不是一件合算的事。她说,锡绣目前以艺术欣赏品为主,特别是无锡精微绣,艺术水平高,技艺难度大,要培养一位人才投入很大。目前从事锡绣的艺人屈指可数,尤其是无锡的精微绣技艺亟待保护。赵红育说,“我们的技艺也是祖先传下来的,做这个要甘于清贫,耐得住性子,但还是希望可以一代传一代”。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赵红玉工作室,由于面积狭小,很多锡绣的书籍都堆放在墙角和过道上。
图21

墙上挂着的锡绣介绍
图22

图23

因为赵大师下午还有一个会议,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匆忙结束了,真的是意犹未尽,大师精湛的技艺、温和谦逊的态度,特别是她那份对锡绣传统手艺的责任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们相约再找个时间,好好聊聊。
本文属于【散落江南乡间大文化符号】专辑,现已更新到69篇。
【穿山甲·镜头里的江南】
(点击图片下方的文字即可进入专辑)

绍兴:重温课本里的真实场景
夜色乌镇:静谧悠然,钟灵毓秀
古运河上彩船大巡游

无锡惠山古镇
烟花三月下扬州
婺源的奇特小村

苏北滨海小乡村
莲花岛:水弄堂里的食蟹一条街
南街,旧时最繁华的紫砂一条街

岭下村:大山里的老人
平江路,最苏州的地方!
南浔古镇,也可以是雍容华贵!
大丰:去原始湿地,看野生麋鹿!
盐城:丹顶鹤,“湿地之神”!
大纵湖,走进《柳堡的故事》拍摄地

七里山塘:姑苏第一街
古运河上最美的节点
长江口洋口港的夏日

华西村,天下第一村!
太湖有个好望角
夏日西湖
明月湾:太湖上的古村落
贡山岛:太湖中的小岛 沙溪:可与周庄媲美的水乡

锦溪:睡梦中的少女
木渎:江南园林之都
南方泉:太湖边上的古镇

无锡第一古镇:荡口
小娄巷:江南才子巷
南场村:百年地主老宅

严家桥:三地一村四码头
梅村的泰伯庙
荣巷:江南最大同姓建筑群

黄龙山:紫砂的源泉
李公祠:李鸿章弟弟的专祠
烧香浜有个横山草堂

许舍村:寻找黄丝布
葛埭村:5000年的传说
方桥村:沈瑞州故居

东降镇:千年的杨明古桥
西塘的早晨 金鸡湖夜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