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节多了,滥了,闹得大家也都不大在意了。有的节还好,不管怎么说还可以歇歇,也还是个念想。而有的节日,则是当事人的自娱自乐,甚至还乐不起来。
估计不少人都不知道今天是个什么节。今天是中国记者节,都第九个了,但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赶上周末,有些记者朋友都休息了。昨天北京新闻界聚会庆祝,男主持人说了一句“记者节是个不放假的节日”,台上、台下的人都笑了。听了大半天讲话、感言,就这是句大实话。

进入Web2.0时代后,人人都成了“记者”。尽管不是那么专业,但对专业记者来说,是个极大的冲击。这年头,谁不会上网啊。上网后,谁又自甘寂寞呢?2亿多的网民可着劲儿地发帖子、写博客、挂视频,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信息源。
哈尔滨6名警察涉嫌打死人案,最初曝光是段网络视频;林嘉祥酒后行为不当,也是网络记者用视频播发;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先是在某网站论坛上挂出照片;广元蛆虫柑橘事件则是从一条亲情提示手机短信形成的新闻传播......
记者入行无门槛的同时,是把关人的消失。所谓的网管,面对如此众多的“记者”,实在是无能为力、形同虚设。如果不是闹出太大的乱子来,如果不是涉及国家命运、政府形象,网站也不会采取什么技术手段进行屏蔽或者删除。所以,鱼目混珠、移花接木、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等等形容词,都找到了合适的用途。当然,其中确有些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所以,也就有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寄希望于网络。如同寄希望于黒脸包公。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的力量十分的强大。但同时,人们也惧怕网络,它的确可以杀人。
在这个全民记者的时代,职业记者何去何从,的确是个问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写出来的新闻还没有老百姓写的好呢,恐怕混不下去了;要有舆论的引导能力,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需要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既要向网络汲取信息的素材,又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网民。
客观来说,如今的记者名声不大好。这主要是少数记者不自律的缘故。封口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弄虚作假的报道屡见不鲜。哗众取宠成了惯性。这样下去,等于自绝其路。
上海4名女生丧命火场留下了什么?
北京大觉寺的人造古松,我看早该拔!
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
你没看见我在拖地板吗?
惊见:北极熊驮上了爱因斯坦......
“好色”究竟有多难?
半夜三更,谁在想着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