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记者抱怨,有位并不熟悉的学生竟晚上11点打电话咨询有关写作的事情;我说,这算什么?今天零点32分有学生发短信给我,问“如何才能当一名记者?”同事接着叹气道:今早1点多有大学生给我打电话请假,说不能参加今天的培训了。害得我后半夜都没睡踏实。乖乖!雷!!囧!!!总之,怎么这事儿都让我们赶上了??

有人会说,你不会别把手机号码告诉别人?不行啊。这些都不是别人,都是自己的学生啊。把手机号码告诉他们,他们有事找起我们来,不就方便多了?但你老先生总要有时有晌吧,总要分个早晚吧。你想啊,都夜里11点了,人家能不休息吗?休息了再打扰人家,合适吗?
有人又说,你休息时不会把手机关了吗?不会!不少人因为工作需要,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比如记者。睡觉时把手机关了,有突发事件怎么办?还有许多有责任在身的人都是如此。大半夜的,手机骤响,睡梦中惊醒的人,肯定以为出什么大事了?结果你老兄说的只是点儿不着边际的话。即便问题很重要,你等天亮了、上班了再说行吗?
在和他人交往中,时间的选择特别重要。时机恰当了,可成好事。时机不妥,好事也会搞砸。那位晚上11点多还给记者打电话的,估计得不到太详细的答复;零点32分给我发短信的,我回复说,首先学会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采访对象联络;那位凌晨1点多打电话请假的学生,肯定不会给人留下一个守纪律的印象吧。尤其是有求于人的事儿,时机选择不当,十有八九成不了。
先打办公电话;总没人接,而且事情也很着急,就再给对方发个短信;对方说短信说不清楚,我们电话里谈吧,再打手机也不迟。这恐怕是一个基本的程序。即便是自家人,打电话也得挑个时候。不信,半夜给家里打个电话试试,闹不好把老人的心脏病都惹起来。
手机也好,座机也好,都是间接交往。其特点就是不清楚对方的状况,也难以根据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因此,打电话时最好问问对方,现在说话是否方便?人家手头没要紧的事儿,旁边没有别人等着,咱再说咱的事儿。
可能会有人说,这些都是小儿科了。估计道理不少人都懂,但要么是没有引起重视、不以为然,要么就是愿为此费脑子、花心思。想啥时候打,就啥时候打。是啊,啥时候打这个电话,你是有一定的自主权。但能否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能否促进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能否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可就不一定了。
电话已经成了人们最重要的联络方式之一。学会打电话,包括时间的选择,也就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素养。这样说,不知是否有道理。
上海4名女生丧命火场留下了什么?
北京大觉寺的人造古松,我看早该拔!
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
你没看见我在拖地板吗?
惊见:北极熊驮上了爱因斯坦......
“好色”究竟有多难?
半夜三更,谁在想着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