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但如果只剩下了“男人”、“女人”,也没多大意思。即便不是太庸俗,也会很无聊。
某青年报的某块副刊版,只要有时间每篇文章我都会读。但今天看到了一篇《老女人与小男人》的文章,却没有了往日那种感觉和味道。

“老女人和小男人在一起已经两年了,中间断断续续的分离了几个月,再次相见的时候,老女人泪眼婆娑,对小男人加倍疼爱。”读了这段,你知道作者所说的老女人和小男人是怎么回事吗?
接下来的文字,全部如此。“老女人很宠小男人。小男人无论干什么,老女人都觉得很顺眼。小男人找事儿胡闹的时候,老女人都觉得很可爱。小男人若是在外边伤着了或者被人欺负了,老女人会气愤心疼的几天吃不下饭。”看到这里,我似乎感到,作者所说的老女人和小男人,可能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哪种人了。果然,文章的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老女人,是作者57岁的妈;小男人,是她2岁零10天的儿子。你看这事儿闹的。
如今,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不少人都极尽“男人”、“女人”之能事。但把自己的老母亲和小儿子放在一起,用“老女人”和“小男人”来指代,的确还没有见过。我想,作者本身肯定没有一点歹意,但这类的写法,的确将眼前这种风气发挥到了极致。俗话说,文责自负。作者怎么写都没关系,但作为编辑能发出这样的稿子来,起码也证明了对此持赞同的态度。作者、编者都以此为“荣”,折射出了传播人对“女人”、“男人”的偏爱和青睐。
一次聚会,一位上了点儿年纪的人调侃道:我上班是“一个老男人和两个老女人的故事”,下了班是“一个老男人和一个老女人”的故事。前面的老女人是指他的老同事,后者则指他的老伴了。大家听了,哈哈一笑,觉得这老同志挺时尚、挺风趣、挺幽默。人家这是在非正式场合啊,也没公开传播啊。
如今,“男人”和“女人”好像成了灵丹妙药、制胜的法宝。离开了男人、女人,仿佛就没有办法搞创造了,没办法拍影视了,没办法做标题了,没办法出书编故事了......其实,不管“男人”、“女人”都是
人。写得好、编得好、演得好、说得好,不过份强调男女也照样有人看、有人听。
一些人之所以热衷、酷爱“男人”、“女人”,不外乎是为了迎合一些人的阅读心理,吸引人的眼球。“男人”、“女人”本身没啥不好。但这两个词,尤其是用到一起的时候,人们不可能不联想到其它。人的性别,就男女两种(个别情况除外)。如果不管什么情况,都用“男人”、“女人"来指代,未免有些太滥、太俗了,也显得太没词、太没才了。如果推而广之,只要是写有关人的文章,都可以整出“老男人和小女人”、”“老男人和老女人”、“老男人和老男人”、“小男人和小女人”之类的故事来。你说,烦不烦呢?
北京女生给各国领导人写信说了啥?
谁是男大学生裸奔的看客?
中国女孩凭啥当上美国新闻写作冠军?
不当内阁大臣当父亲是不是傻冒?
女大学生“毕业叫”,叫得来真正的爱情?
“中国印”摩崖石刻给山破相
警惕绿色“噪音”对你的侵袭
专家教授打赌,我们保持清醒
大学一怪:复制粘贴成了一种时尚
大学同学相处:重要的是知道你我不同
分数还是大学生的命根吗?
新大学生入学前准备活动须知
大学生考试作弊,真的成了癌症??
算算你今年哪一天最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