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又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标签:
评赛观赛08家长大一新生奥运四年一届同一条起跑线杂谈教育 |
分类: 精彩草根一言堂 |
〇八大一新生马上要开学了,送点什么礼物给大家?就把给〇七的礼物送给大家,由于文章日期不能更改,而且只能有一篇文章置顶,所以只能复制后,略加修改重新发表了。
无论你曾经是冠军,还是勉强合格中的最后一名;无论你是老将,还是新兵;无论你有多少辉煌灿烂的过去,还是经历了无数的默默无闻。
今天的大学生活对与每个新生来说,一样是全新的征程,全新的奥运,全新的起跑线。
今天大家又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致08大一新生和家长系列之一
固然,一个人原来基础的扎实、功底的深厚确实很重要。但是,光根据中学阶段的这点东西,还不能就绝对地就认为某个人基础很扎实、功底很深厚。更何况先天的东西不能炫耀一辈子,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现在经过了高考的“排序”、录取工作的对号入座,你进入了大学学习。虽然,这样的“排序”录取,也许并不100%地符合真实情况。但是,我认为一般说来你和学校之间,基本上还是“门当户对”的。
对于被录取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所有同学来说,大家的水平虽然并不完全是整齐划一,但也基本上是相差无几的。所以可以说:
当跨入大学门槛的这一时刻,
大家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可是四年下来,有人成功,有人落伍。差距之大,如天壤有别。这里可以说与原来的基础基本无关,原来基础较差的成功者很多,原来基础较好的落伍者不少;与所谓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太多太大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造成这么大的差别之原因——归根结底,完全是四年努力或懒散的缘故。
你今天考取了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是很了不起,值得骄傲。但是从明天起,你的优势全都荡然无存,你的同桌,你的室友,他们也都是“天之骄子”,他们头顶上的光环不一定比你的少。大学里的竞争虽然不是你死我活、优胜劣汰,但是也容不得你一丝的松懈。
你今天考上了一所二流大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安理得。且慢,二流学校中落魄的一流学生不会少,虽然今天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他会让你一直平起平坐吗?不到终点,难言谁是冠军。
请记住,比赛途中的领先者并非就是最终的冠军。你此刻虽然可能暂时是个处于较落后的第二方队、第三方队之中,但是起跑阶段的名次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你一定得奋起直追,落后的现象也往往是暂时的,缩小距离并成功反超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场比赛注定永远是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竞争。
或者你就是由于某种原因与名牌、一流擦肩而过,做出了重大的 “放弃”,修正了原有目标,拒绝“复读”,而“凑合”着来到这个二本(或二流一本)学校“将就”一下的“落魄的一流学生”。你拒绝复读、修正目标、选择了该校,我觉得这实在是个既果断、且勇敢、又明智的举动。
那么就请你稍安勿躁,定下心来,千万不要总是耿耿于“门不当”、委曲于“户不对”。既然大家成了亲、结了婚,咱们就学学“喜旺和李双双”,先结婚后谈恋爱,美满的日子在后头呢!
当你在这条起跑线上迈开第一步之际,虽然你可能暂时是领先的第一方队,但是你要始终努力:我要领先一步,并且领先到底。千万不能打盹啊!背后第二方队的人,其实离你真的并不很远,虎视眈眈地紧盯着你的领先位置。
如果按你本来不是最强的基础,只是因高考时的超水平发挥,而被你挤进了一所一本大学或者一流大学甚至是超一流大学,我反倒认为这可能是你真正不幸的开始。我要你记住两句似乎很矛盾的话:
第一.要“收敛”自己的骄傲。不要认为自己能进“北大”就是“北大超人”;能进“上海交大”就是“交大牛人”;能进“华东理工”,就是“华理高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现在,你在那里只能算是“凤尾”。清北校门不好进,交大和华理校门也不好进,进了校门也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一路通畅。
第二.要“坚持”自己的骄傲。在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时,你就有可能名落孙山。在进学校后的第一次选优评奖时,你可能第一次成了分母。这时你千万要振足精神,不要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是最差的,始终都抬不起头来了。
相反你要鼓足勇气、坚持努力。四年如一日,不能在某一天有一丝一毫的放松,要咬紧牙关把“骄傲”坚持到底。否则,在四年后跨出校门时,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也是可以预见的。
也许非常不幸,你考取了一所三流大学。“名牌”、“一流”可能是被大家所公认的,而“二流”与“三流”一般是由较多的人为主观因素分划的,他们之间档次的区分根本就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谁也没有下过什么十分清晰的划分定义规则。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大学都有他不可替代的特色,都有他存在的必要。
现在,请你一定要记住,在这里你不是最差的。相反,你只要努力一把,你就是最好的!
考研中“三流”大学的学生挤掉“一流”大学学生的例子年年都会发生得很多。
谓予不信,拭目以待。
附注:
1989—1998学校新生都有开学典礼,总请我去给新生讲半小时(1999年学校解散基础部,新生是否还有开学典礼,请谁去给新生讲话,我都不清楚)。
当时不会用电脑,纸质的稿纸,也没几个字。校报记者只觉得我讲得蛮精彩,向我索取讲稿,只能给他天书。每年的话题好象都不一样,已经无法回忆,但中心只有一个,基本不会改变。
去年结缘于高三家长博客圈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博客,都是借助于蓝水怡的《儿在高三》谈自己的意见。
有了自己的博客,就将自己写过的逐渐搬过来,本文是第一篇。原文发表于2006-09-01本博开博第一天。
当时,一个月内被06大一新生和家长点击了500次。07年重新发表时,一周内得到了07大一新生和家长4000次的点击。
今天重新翻开看看,觉得对08大一新生和家长或许也有用。
所以修改一下重新发表,向08大一新生和家长自我推荐一下。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将非常开心。
相关链接(先链接还没有修改过的旧文章,这几天里逐渐进行修改,然后再搬过来):
http://xc.2000y.net/123603/uploadpic/200506240052439989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