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中学数学答疑室 |
孩子,第二次断奶就从今天开始
致07大一新生和家长系列之(三)
文/山路水桥 http://blog.sina.com.cn/slsq
作者按语:
去年大一新生开学时,写了一篇《陪读妈妈,你把孩子的第二次断奶推迟到几时(大意)》的文章,虽然早已被湮没,自己也已经无法寻找,但是观点记忆犹新。今年又到大学新生开学时,今天早晨看到了一篇《不让家长送行没有人情味 》的文章,让我又有些感慨。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为家长设身处地的想,陪一个刚满18岁的孩子一路远行,一点也不过分,我真的非常同情。
问题是一送不是出动一个人,一送不是走动一公里。“大队人马,千里迢迢”的情况不在少数。
还有不少“人情味”更浓的家长干脆辞去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更有家长在“人情味”调动下,在孩子大学毕业应聘工作时,也陪同左右。如果我是招聘单位的人,我会怎么想?
近年来的种种现象和事实,使我更感到孩子们的第二次断奶的时间,越来越在往后推迟。
遂写下下面一段评论。
又到一年大学新生开学时。
我从1989年到1998年负责参加了10年新生接待工作,总的感觉孩子们的第二次断奶比第一次更难。
一个江西来的小男孩集体宿舍的床铺都准备好了,但是一定要和父母一起睡在学校的招待所里,父母待了半个月非得回去上班不可了,孩子却吵着不肯去上课,要和父母一起回家,我只得临时帮他找了两个同乡同学,总算安顿下了他的情绪。
报到时要填写学生登记表,一律要由学生亲自填的,可是不少家长一定要为孩子代劳,说孩子在外面看行李,让他一个人进来找不到这个地方怎么办?走失了人怎么办。200平米不到的那么一个厅,到处挂着牌子,也会走失人?也会找不到地方?要么是家长的溺爱之心太重,要么就是孩子的能力实在太低。
一个黑龙江来的新生由12个(包括上海地区三个亲戚)家长陪同报到,幸亏住宿问题上海亲戚两天前都安排好了,否则学校招待所又要头痛了。还好,这个孩子对那么多人“关心着”他并不是觉得很爽。
学校里总是希望让孩子们,最好能自己一个人前来报到,陪同的家长越少越好,接待的困难倒是另一回事,应该让孩子能早一天独立出行,早一天独立办事是大事。
于是有人说学校劝不要有过多的家长陪送是缺乏人情味。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溺爱”称之谓“人情味”了。
送儿千里,终有一别。
要说“人情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人情味当然是最浓的了,但是就不要劳驾他们了;叔伯姑舅姨的人情味也不淡,就送到村头路口为止吧;更多的人情味,乃属于君子之交,打个招呼,通个电话就可以了。
父亲、母亲两个人中,只要有一个全程陪送就足够了,另一个送到车站、码头、机场就可以回去了。
“人情”是一种“情感”,他并不一定需要用“一路陪同”来表达的。难道母亲送了,没出动的父亲就属于没有“人情”。难道陪同报到完毕,不再继续留下来陪读,人情也就没了。
孩子们,第二次断奶咱们就从今天开始。
相关链接:
《今天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致07大一新生和家长(系列之一)
《孩子,第二次断奶就从今天开始》致07大一新生和家长(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