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认同”、“真相”两个概念要慎用
我们的多产网友也是作家的胡因梦女士,在“世界是一个提供许多课程的大学”这篇博文里,节选自《钻石途径之一:内在的探索》(阿玛斯著,胡因梦译)。不知是原文作者的问题,翻译的问题,还是属于我自己的问题(我自己还没觉悟也没意识到),我觉得这里有些观点需要澄清。并且,建议“认同”、“真相”两个概念要慎用。
请看博文摘要:
“一点一滴地,我们会逐渐意识到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冲突和障碍,而又不至于对这些事深信不疑。我们越是能留意觉察和不认同它们,就越能看到真相。若是能发展出这份留意觉察而又不认同的能力,它最终一定会引领我们经验到我们的本体。”
本人有以下几点存疑之处:
存疑之一:“我们越是能留意觉察和不认同它们”,这个它们是指什么?显然是指第一句话中说的“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冲突和障碍”,这话就成为这样:“我们越是能留意觉察和不认同它们,即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冲突和障碍”而又不至于对这些事深信不疑,就越能看到真相。
我以为,我们留意觉察的对象,不管你认同不认同,都会构成我们的本体。说白了,它们都是组成“我”的心像的一幕,因为自我是“他者”心理客体对象的连续认同或替代。存储在我的思维记忆库里的“他者”或“它们”,或者说留下的心理印记,想抹也抹去不掉。“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冲突和障碍”,如强迫症、厌食症等等,你越是抵抗它,它的作用力就越强大,你认同它,反而它对你还“和善”一些。这是其一。
其二,一个人因为生物遗传因素,或者是早期生存环境因素在他(她)心灵世界埋下的根,当我们有了自觉意识之后,有些会引领我们经验到我们的本体,但是,有些是根本不能浮现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来的,“它们”——即我们深层的潜意识或无意识,跟我们的认同的能力强弱没有什么逻辑关系。
当然,“近朱者赤”,后天的教化和耳濡目染对人的成长尤为重要。我并不是在否认这个基本的事实。
存疑之二:“我们越是能留意觉察和不认同它们,就越能看到真相”。真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佛学、道学中,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尤其是法国拉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里,其内涵及其深奥的。例如,拉康在他的象征界、想象界和实在界理论与实践中所表达的三界结点,就是这个“真相”。“真相”分开来说,它既不是象征界、想象界也不是实在界,而是三界的契合点。在这个意义上说,“真相”就不存在我们留不留意觉察和认同不认同的问题。
当然,“留意觉察而又不认同”,在观念意识层面,这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心态的真相。
存疑之三:“若是能发展出这份留意觉察而又不认同的能力,它最终一定会引领我们经验到我们的本体”。
我想作者或译者在这里用的“认同”二字,有可能是在承认、接受这些概念意义上说的。可是,这么理解也有问题呀!“留意觉察”的事——“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冲突和障碍”,即使能撇开感觉经验或是存而不论,在观念意识层来说,“留意觉察”的所有的冲突和障碍,我们不认同——不承认、不接受,能行吗?光是发展了“不认同的能力”怎么得了?!我们还能和他人交心、和别人合作共事吗?呵呵!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我写此博文的用意绝不是想挑胡女士的毛病,而是想就此表明,“认同”、“真相”是心理学上两个富有博大内涵的概念,我们在使用时,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观念意识层面,更要深入到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层面,而且要结合人自身,在二者的契合点上使用之。
至于“认同”、“真相”两个概念如何理解,有需要的朋友,你可以去查找相关资料,我这里不赘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