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情绪—需要—动机”

(2007-06-29 20:02:18)
 
标签:

需要 动机 意志 情绪心理学

 

       转载:情绪—需要—动机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动物都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回避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人类个体具有了行为能力时,总会学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尽可能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和尽可能少的不愉快情绪体验。这里,相应的情绪体验本身已经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动因。

    趋向愉快情绪而回避不愉快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先天具有的心理倾向。

 

                ——以上参考自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2005年3月)第239页  

 

      情绪是动机的原因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者的共识。我们知道,动机是构成人类一切有意行为(包括身体行为和思维、回忆等等心理行为)的基础,它是由外部或内部原因引起的、激发和维持个体各种有意活动的心理动力。动机源于需要,源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但是,生理需要不能直接产生动机。动物下丘外侧区损伤导致不食,以及人的与情绪有关的脑区受损而无法产生任何动机等大量实列证明,生理需要必须转化为心理需要才会引起动机。一切动机都是从心理层面的需要中产生的,虽然心理层面的需要很多都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并都有其生理根源。动机只是专对心理需要而言。而心理需要什么呢?或者说,心理本质上需要的是什么呢?显然,要认识动机的根源,我们首先要认识需要的本质。
    先说生理需要(注意:是指由生理现象产生的心理层面的需要),正如生理需要不直接产生动机,生理的缺乏也不能直接产生需要。需要是一种心理活动,在它与它所反映的生理需要(暂不说精神需要)之间还有一个媒介。比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会产生渴的感受,胃液侵害胃壁会产生饥饿感受等等,是这些身体感受的形成才产生对喝和吃的需要。这可以表示为:生理需要—身体感受—需要。这里,需要的直接原因是身体感受的作用,而在身体感受中,引起心理需要的正是含有喜厌态度的情绪充分(“情绪成分”——参见本博客文章《情绪在情绪感受中的独立性质及其神经-心理机制》中的“摘要”以及“ 一、情绪在情绪感受中的独立性及前言”中的内容),感觉成分则只是为需要的实现提供对象。在饥饿感受这里,产生需要的直接原因是饥饿感中的不愉快情绪的作用,心理所直接需要的是对饥饿感中的不愉快情绪的消除,是对饥饿感受的体验主体——不愉快情绪的回避。这里可以表达为: 生理不平衡——情绪——需要。

    生理需要反映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但它更包含一种对超平衡状态的倾向。回避不快情绪是饥饿引起的需要的本质,但至此还不能使我们认清需要本质的全部。由于一些合理的原因,在心理学中一直是把生理上的匮乏状态作为研究需要的主要对象,而对需要的另一面,也许对现在的人类来说是更重要的一面却很少涉及,这样显然影响对需要本质的深入认识。再回到前面的例子:饥饿产生吃的需要,是什么产生停食的需要?“饱中枢”的说法和“快乐中枢”、“痛苦中枢”等等的说法一样,都还明显缺乏必要的证据。若不用知识来控制,显然不是饱而停食而是撑而停食。而饱是以愉快情绪为体验主体的快感,撑是以不愉快情绪为体验主体的痛感。在这里,当两种性质的情绪在一种行为中相遇时,就看谁的强度高了。如果该行为的继续所带来的快感大于痛感,就会继续此行为,反之则停止。味觉的降低对停食的影响只起次要作用(显然味觉一般不会降为零),当通过饱感与味觉所带来的快感(香、甜等感觉都属于以快悦情绪为主体的快感)都不敌撑的痛感时,就产生停食的需要。在没有知识影响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饥饿感、饱感与味觉的推动和引诱,生理再需要我们也不会去吃什么。这同时也说明,我们吃的直接原因是消除不快情绪和追求快悦情绪的需要,而消除不快情绪也是追求快悦情绪的方向之线上的一极,心理真正需要的是追求愉快情绪。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虽然心理研究表明需要与个体同环境之间的利害关系有着必然性,但不是直接的。心理需要的只是愉快情绪,心理的本能只是趋向愉快,或者说是趋悦。所谓动物的“趋利行为”只是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反映的并非是心理事实。虽然从本质上说有机体的趋悦的心理机能是服务于生命的趋利需要的,并且这一机能普遍达到了这一服务目的,但是,作为心理层面的真正需要只是趋悦。或者说,心理只有趋悦的本能而没有趋利的本能,也不可能有这种本能。

   奥尔兹在1953年的研究可以说是神经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将电极植入大鼠脑中的当时被称为愉快中枢的部位,大鼠学会通过推动控制杆来刺激这一部位获得快感后,就会自己不断刺激这一中枢,每小时可高达8000多次,连续刺激48小时,甚至不吃不喝,一味沉湎于这种极乐之中,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生物学家们对鱼、鸟、猫、狗、兔子、猴子、海豚等多种生物做了类似的实验,都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人也不例外。在对一些患者进行的实验中,他们也不断要求对其再刺激一次。如果把电极按钮交给患者,他们会反复按它,有时能连续按上上千次。

    现在的研究表明,我们感到的所有愉快,不管看上去是多么的超然:思想的愉悦、音乐的美感、爱情的甜蜜、做出重大发现的惊喜、得道的飘然乃至宗教信徒的狂热,归根结底,都是某种神经递质刺激大脑某个区域所产生的结果,即愉快情绪。其实,脑的深层机制就是如此简单,在需要和情感这里,唯一起本质作用的就是情绪,由它而产生的各种需要和情感之所以不同并变化万千,只是附加在情绪之上的认知内容不同。

    情绪产生需要,需要产生动机。也可以说,情绪本身就具有趋向性,需要和动机只是情绪机制的一部分,这样也许更便于对一些心理现象的理解。而情绪反应又必然相对着某种神经生理和心理状态。显然,象饥饿、干渴、窒息、刺耳、刺眼、冷等等人们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中的感受里的情绪都是不愉快情绪,那么所谓的不平衡状态也就都意味着不愉快状态,而通常所说的平衡状态其实只能是指一种维持状态,显然这种状态并没反映出个体的真正满足和需要。也并不会是“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才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试想一下,如果有机体需要的只是一种生命的维持状态,那么生命也就不会因有更高的追求而有所发展和进步。生命体永远需要的更是那种超越于平衡状态之上的愉快状态,这种需要反映在心理的神经过程中也许就是对一种神经激活状态的“渴望”。与平衡状态相比,那种身心愉悦、满怀好心情的状态更是我们向往的状态。生命真正需要的是超平衡的愉快状态(也许这才是有机体的真正平衡)!也正是这种需要在使生命不断向前。一些情绪心理学家们早就把情绪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或力量,而情绪的这种力量正是由它的趋向愉快的倾向实现的。
    心理的直接和根本的需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需要直接产生于对情绪的直接体验和记忆中对其的经验,愉快情绪使心理满足、喜爱和向往,这些体验和经验引起要获得它们的需要;不愉快情绪使心理厌恶、拒绝,这些体验和经验产生回避的需要。没有情绪就没有需要和动机,所以情绪过程是需要和动机的唯一根源。这里可以表示为:情绪——需要——动机。
    过去人们一直把意志看作是动机的根源之一,现在的研究已知,意志对动机的影响是借助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对情绪的预期而实现的,“个体的一切计划和目标都是以回避某种痛苦或者获得某些快悦为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的,而谁见过另外的计划和目标呢?。实际上,意志的动机功能就是在思维和潜思维活动的参与下,通过它们在当前激活的情绪反应而起作用的。
    对人来说,心理通过情绪产生的需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比较外显的情绪体验产生的需要,比如痛感需要消除、回避,好吃的苹果引诱我们一口再一口地吃,优美的艺术品或表演使我们留恋忘返,友情使我们欢欣,我们即刻付出自己的友谊以为获得更深的友情等等,这些都是由当前的生理情绪和心理情绪直接引起的需要;二是由思维系统依据观念中所包含的情绪经验而产生的需要,比如对信念、理想、道德、正义等等的需要。虽然它们所遵循的都是趋悦原则,但在表现上仍有方式和模式上的区别。前者方式较直接,后者曲折,并有其自身的模式,但通过对条件情绪的了解都已显得简单易识。从意志对动机的作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思维系统可以依据词语或意象引起的条件情绪来产生需要,同时,在我们的心理中还有许多被充予了情绪的观念,通过思维活动,一些观念进入意识,这些观念中包含的定型的潜在情绪也会因受到情境刺激同时引发,并对动机的形成与选择形成直接影响,由于这些原因,才表现出意志的特性。这里可以表示为:对情绪的预见——需要——动机。

 

    我们知道,马斯洛的理论把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以及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下次再以现在人们对情绪的认识,主要是情绪在情绪性感受(包括身体感受、情感和感情),来分析这7种需要中的心理机制和。
 
文章摘自:可泽的心理学的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