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新浪文化博客人文栏目热心推荐
在很多人看来,孔子是个开口君子礼仪,闭口仁义道德,言行和举止都应该是十分严谨的人。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孔子也是个性情中人,处世圆滑,计谋多多,甚至还会搞些恶作剧。但滑稽事不滑稽,此中蕴含“三十六计”的大智慧。
1、
被逼见阳虎,空门叩谢意,“瞒天过海”表真性。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想面见孔子,邀请他出山做官,孔子不愿意见。阳虎没法,只好派人给孔子送去一只乳猪,使孔子不得不按照当时的礼仪登门叩谢。阳虎本以为这招相当高明,孔子非得就范不可了。谁知天外有天,孔子在这方面的智谋比阳虎还要高明得多。为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礼数,又不让阳虎的损招得逞,孔子打发家里的管家,时刻监视汇报阳虎的举动。就在阳虎有事出门时,孔子踩这个空当,装模作样地到了阳虎家,声称前来叩谢。既不让阳虎相见,又不失君子之礼,实在是高。这招“瞒天过海”计谋,已经完全表达了孔子自己不愿和阳虎同流合污的鲜明态度。
2、
托病拒见客,抚琴辱孺悲,“无中生有”气小人。孺悲是个鲁国人,他非常想见孔子。估计这伙计人品不咋地,孔子就是不愿意见他。一天,孺悲又托人给孔子捎话,说自己非常想见孔子一面。孔子推托自己有病,说自己不方便见客,三言两语就把前来捎话的中间人打发走了。但有意思的事情就在此时发生了。这个中间人前脚刚迈出院门,后面就想起了孔子的抚琴声,而且声音很大,大到故意让这个中间人听得真真切切。意思是说:我能够如此轻松悠闲地坐在家里抚琴,怎么会有病呢?我说自己有病,只不过实在不愿意见孺悲罢了。真不知道,这个孺悲哪里得罪了孔子,那么不遭孔子待见。你说不愿见就不愿见吧,孔子还是使出这招“无中生有”计,转着弯地把孺悲羞辱了一把。对付小人,孔子真是有绝妙高招啊!
3、
莞尔讥子游,又称是玩笑,“假痴不癫”测忠诚。有一次,孔子去武城,听到有人在弹琴。孔子莞尔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刀呀!”意思是说:“武城这么屁大点的小地方,这里的老百姓无非就是乡下野人罢了,教他们学习礼乐,难道不是杀鸡用牛刀吗?”孔子的这番话,把他的弟子们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子游忙问:“让老百姓学习礼乐而培养仁爱之心,不正是老师您经常教我们的吗?但今天您为什么又对此呲之以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此时,孔子笑道:“开个玩笑,开个玩笑。”你说这个孔子,人家弟子们从来都是对你唯唯诺诺,他自己却耍了个大活宝,弄得弟子们非常不适应。岂不知,这是孔子“假痴不癫”之计,是试探弟子们对学术的忠诚度的。如果弟子态度不坚定,子云亦云,肯定会遭到怒斥了。
4、
拜受康子药,却言不敢吃,“欲擒故纵”钓权贵。季康子当了鲁国上卿后,一直对孔子很尊重,经常请孔子为治国出谋划策。有一天,他听说孔子身体不适,就亲自送了些药过来表示慰问。孔子十分礼貌地行叩谢礼,毕恭毕敬地收下子季康子送来的药。应该讲,季康子送了东西,孔子当面收下,事情很圆满了。但孔子的直脾气又上来了。他边拜受药品的时候,对季康子说:“这个药,我不知道它的性能,所以我是不敢吃的。”按一般人的做法,人们送给你东西,如果不合适,可以婉拒。要么就很高兴地收下,等送礼的人走了再议如何处置。可孔子却不,既当面收下,又明确表示自己不会用。他这招“欲擒故纵”之计,实际上是借药喻人。孔子虽然嘴上说自己不知道药的功能不敢吃,实际上是反问季康子:难道你也不知道我的本事,至今还不敢真正用我吗?
如此看来,孔子还真个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高手。投我一票
最新文章: 《论语》中至今尚无正解的六句话
更多精彩:
新浪首页、博客首页、锐博首页刊发文章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