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活动的观察与思考
哦,天哪!
教师的专业发展,70%要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因而,备课、上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备课组活动作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前置环节,所有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2017年11月6-7日两天,听了16场备课组活动展示,有很多收获、很多启发,也有很多思考和困惑,整理一下,或许有些参考意义。
一、备课组活动的定位
顾名思义,备课组活动主要是针对课堂的,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和各教学环节的讨论,提高课堂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因此它的研讨范围主要应该指向课堂这个中观和微观层面,至于一些纯理念性、大范围的学科性研讨不应在活动范围内。而有的学校的备课组活动涉及大块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阐述,显然超出了备课组的职责,应属学科组、教研组甚至综合性专题研讨的范畴。这样的研讨不是不可以,但势必冲淡备课组活动的主题,从功能定位角度看,不是很合适。
备课组活动的方向确定下来以后,就是功能的实现问题了。我个人认为,备课组的功能主要以诊断、分享、碰撞来实现——诊断是备课组活动第一功能,即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剖析、判定,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环节进行逐一审视和讨论,特别是主备人是年轻教师时更应详细加以剖析;分享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功能,即在面对教学内容时大家彼此分享自己占有的资料、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技巧或教训、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策略或思想等等,分享是助人,也是自助,是实现共同提高的有效渠道;碰撞是争论、是推动,更是思维和潜在知识的激活,大家把不同的观点拿来碰撞才能使自己在多种视角下审视教学问题,才能突破旧有的经验框架,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达到自我生长的效果,这是备课组活动的最终目的。正如专家点评时所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大家能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来弥补遗憾”。
二、备课组活动的程序
从大量的活动案例中,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备课组活动的程序框架:
1.主持人介绍本次备课活动的主题,也可以引导组内成员对上一次备课内容实施情况进行反思,从中生成新的活动主题。作为主持人,事先必须征求本组教师的意见,切实把握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研究的教学话题,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揣测随意确定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在活动前通知组内成员,以便组内成员提前做好准备。
2.主备人展示自己的初备成果,可以用说课的方式,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演课的方式。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即主备人一次性展示完全部内容后其他成员再进行讨论,还是主备人介绍完一个相对完整的环节其他成员即展开讨论,前一种方式有利于体现教学设计的整体感,但发言的针对性较弱,后一种方式针对性强,却少了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我的意见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几项可以作为一个讨论板块,教学过程可以先总体说明,然后分成三至四个板块展示并讨论。是否合适,需要在更多的活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3.备课组成员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是备课组活动最有意义的环节,前面提到的诊断、分享、碰撞主要通过这一环节来完成。这就要求备课组所有成员提前对本次备课主题做好充分准备,在主备人展示初备成果和其他成员发言时认真倾听、及时记录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的疑点、难点、兴趣点,梳理自己可以参与讨论的内容和要点,对特别有触动的交流内容更要及时记录、整理,为深度研究留下珍贵的资料。作为主备人,在此环节一定要认真倾听、记录,及时与发言人沟通意见,准保获得的信息准确、完整,为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做好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
4.主持人明确备课组活动成果,布置下一次活动课题和主备承担人。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成果是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成果包括对教学设计的修改意见和讨论中生成的一些发现和问题。活动成果的提炼要简洁明了,要让全组的人都听明白并做好记录,比如目标进行合理调整、情境创设符合需要、教学过程优化策略等。下次活动任务的布置关键是要明确,计划做什么、谁来完成、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含糊不清。
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备课组活动观摩过程中,也发现有些问题不是很好解决,姑且放在这里,有待备课组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1.一次备课活动涉及的范围问题。一般来说,备课组活动一周开展一次,那么一次备课组活动完成的备课内容是多少?是一周的课程内容,还是仅仅一节课的内容?如果备的是一节课内容,上完以后怎么办?如果备一周课,备课活动的时间需要多长?
我曾经这样思考过,一次备课组活动讨论一个专题性问题,而以某一节课作为例子,活动方式采用微课题研讨,比如把写景散文的阅读作为一次活动主题,以某篇课文教学作为例子开展研讨,形成的结论是关于写景散文阅读的基本教学思路。但是这样也还有问题,比如同一个类型的课文特点又各不相同,阅读的侧重点应该如何分布?数学、英语、音乐、体育,不同学科是否都能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类型化备课?
2.几乎所有备课组都提到“情境创设”这个话题,但很少有人对“情境”进行深入的探索,比如说是创设把知识放入某种情境使之得以活化的“知识情境”,还是创设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开展学习的“学生情境”,抑或是教师备课时把自己放入具体课堂场景的“课堂情境”?对情境的服务对象不明确,势必导致情境设计的盲目性。
市专家点评时说: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厘清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通俗地说,就是每位教师都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优势;了解自己和同事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短板;明白自己想通过活动获取什么。看来,备课组活动这种日常的教研形式,本身也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
2017.11.14-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