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思维在教学中的基础意义
哦,天哪!
自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觉醒,求异思维一时成为人们热推的思维方式,铺天盖地地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讲堂。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要新奇独到,否则就不存在什么创新。但是有些人借此削弱对求同思维价值的认同,甚至认为求同思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天敌。——人们似乎遗忘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推理,就是求异必须先求同,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相同的,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同的,创新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求同思维的训练应该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为什么说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基础呢?
第一,求同思维是归类思想的前提。众所周知,归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思想之一,没有归类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永远是一盘散沙,不可能形成知识体系,当然也无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比如说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如果我们只教会学生分析某一首具体的诗词,学生便只会这一个点;如果我们能借助一首诗让学生理解一类诗(比如送别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诗等等)的布局方式、意象特征、感情基调,学生就能通过一首诗词的学习掌握一个类别。而这样的归类,需要通过对一定量的诗词进行比较,从而抽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的。小学数学里有些计算是相当繁复的,可是小学生却能一口说出得数,这不是他们计算能力超凡,而是有些简便的规律,这规律的总结也是通过求同思维来完成的。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科的教学行为,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类特征,没有求同思维作为前提,归类教学如何进行?
第二,求同思维是提炼规律的基础。很多教师教学非常认真,教学准备也很充分,但课堂教学效益却不够高,究其原因,是在进行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没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某类知识、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简单地说,没能通过例子教学提炼出可供学生面对类似问题时的规律。比如说,文言文阅读学生经常面临语言难题,能不能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低效的。如果我们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学习文言文语言的规律(如以意带言的语境分析法、析字见义的字形分析法、对称互训的句式推测法、今为古用的成语迁移法、洋为中用的英语移植法),学生就可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未知的知识,从而形成阅读能力。因此,“举一”的目的不是只让学生学会“一”而是为了“反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就必须时时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提炼,就必须强化引导学生从一定量的实例中提取学习规律。而总结规律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求同思维。
第三,求同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原点。毫无疑问,创新主要依靠发散思维来寻找超越事物一般意义的内涵,从平淡无奇之处发现不平凡的见解,在看似传统的理念中找到可以嫁接的增长点,从而推陈出新。然而在人们判断什么是旧有的、什么是创新的之前,必须做的一件工作是找寻新与旧的本质差异,也就是要从众多的个案中找到一般性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求同存异。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模仿和创新的关系,即学生的观点是因袭旧说还是自我感悟,这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教师经常先让学生运用求同思维接纳普遍性价值观,然后再通过条件的改变让学生产生超越性感悟。例如,遇到红灯,不论是开车还是步行,都应该自觉停下等候,这是普遍的价值观;可是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让闯红灯变成正确的呢?比如说有一位不懂交通规则的老奶奶在车流中慌张穿行,我们是否应该闯过红灯给她提供帮助?比如说一个年幼的孩子跑向马路追他的小球,我们是不是还要墨守交通规则?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从规则至上的常规性判断上升为人性至上的创新式判断。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对一般规则的认同,也就没有超越性的理解。所以,创新毫无例外都是以认同为起点的,也就是说,发散思维的起点是常规思维。
第四,求同思维是价值传承的保障。回顾我们小学时学过的语文、数学,和今天小学生学习的语文、数学内容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这个学科依然存在呢?至少可以说,每一个学科不论如何变化,肯定有些核心价值是不变的,是需要人们继承的。正如一些专家所说:当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改革的时候,有必要检讨一下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一次省级教研室主任培训会议上,各个大市都在介绍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举措,各种教学理念、模式纷繁复杂。省教研室董主任总结时说:课堂改革的关键除了关注创建了什么新模式,更应该从中找到更接近教育规律的共同元素,然后坚持下去。后来我对接触过的各种课堂模式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大家所做的努力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广泛、深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既然学生的参与度、参与方式是根源所在,用什么方法就成为枝节性问题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照样可以使用,而不是全盘否定。在重庆参加的一次国家级新课标培训会上,教育部一位专家也说:课程改革改变了什么固然应该关注,而不变的内涵占有主体地位,更应该引起重视。改变、改革应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一切推倒重来,这样我们才有积淀,才有厚度,才可能形成有内涵的文化。而在纷繁的现象中找寻值得传承的东西,尤其需要求同思维。
思维的分类是为了对其进行说明更便捷,是为了更科学地归纳不同类型特征的思维在某些活动中的意义。实际上,思维的运作大多是以复合状态进行的,各种思维方式互为依存、互相融合、互相支撑,有时很难说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思维在思考问题,我们不应该在运用时将其割裂,更不应该将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人为的对立,是此非彼或者厚此薄彼,这是尊重大脑的工作原理,也是尊重事物的规律。
2013.3.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