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祭

(2013-03-31 20:40:06)
标签:

精神状态

清明节

祭祀

同在

分类: 生活絮语

遥祭 遥祭

哦,天哪!

    清明将近,不时看到路边有人焚烧留下的纸灰和水果之类的祭品。在一个路口,还看到用粉笔在一个圈圈里写了家乡的地址,陕西蒲城县,这是遥祭了——人回不去,但是心里却在惦记着家乡已故的亲人。看到这些,心里忍不住猜测:蒲城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有祭拜者什么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我当然想象不出来,即便有些想象的内容也是抽象的,是电影或者文字的拼接,并非实实在在的体验。但是我相信对于祭拜的人是非常具体的,那里的一草一木是闭目可见的,那里的一饭一衣是伸手可及的,甚至亲人的坟墓长着什么草都历历在目。——对于一个地方的怀念是无法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因为在外人的心里没有生动的生活,没有可以牵挂的灵魂。

    灵魂,究竟有没有呢?陈希米在怀念丈夫史铁生的文章中说:“从此我将一个人,一个人决定一切,一个人做一切。你即使看见、听见,也绝不会说一个字。你死了,就是决定袖手旁观。”在我见过的悼亡诗文里,这几句话与归有光《项脊轩志》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最刺人心,一个是物非人是,一个是物是人非;一个说不再管我,一个说你走了这么久……在活人的心目中,那个至亲的人究竟是死了呢,还是远行了呢?不是不理智,但是永远处于疑疑惑惑中,想相信又不愿意承认,不相信却又是事实。我想,这种疑惑、犹豫、混淆的精神状态,就是人与灵魂在交流吧。或者说,灵魂就是未亡人心中的亡人吧。我曾经想探讨一下悼亡诗文的,题目叫《他们在哀悼什么》,终于没敢下手,因为太沉重。

    那么,祭祀也就无所谓远近了。远离的是一掊黄土,祭典的永远在心里。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走着很长的夜路。远远看见那个丁字路口有火光闪动,心里突然感受到一阵温暖——又有一个或者一些灵魂在亲人的心里复活了。活着的时候说“有你真好”,死了以后说什么呢?在别人祭祀亲人的火光中,我隐隐约约看到自己父母的面容,他们不让我们上坟烧纸,这是他们的信仰,我们只能尊重,所以每当别人用各种方式祭祀自己的亲人时,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把他们一遍一遍的呼唤,爹娘、爸妈、父亲母亲,我把能作为称呼的名称都想了一遍,却没有一句叫得出来——时间太久了,如此亲切的称谓对于我而言已经陌生得如同梦语。陌生,就意味着不再拥有,或者不敢奢望。有时会想,假如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和自己已故的父母对话,我会跟他们说些什么呢?苏轼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怎么办?“没有你们真不好!”这可能是我最想告诉父母的。

    无神论真不好!它让我们没有任何机会再见到已故的亲人。我宁愿父母对我“袖手旁观”,也不愿意他们不复存在。

    佛家用香火与灵魂沟通,民间用纸灰与亲人交流。我该怎么办?有人说,人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因为人做了什么,上帝都明白。我的父母信仰耶稣,我的一切他们也应该明白吧,那么我的心情与他们的灵魂也应该同在。与其说在人之外有一种力量在考量着人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和手里做的,不如说这一切都在亲人与自己同在的灵魂中。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人的良知,就是父母长辈要我们传递下去的品质。经常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尽管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那就是灵魂给人的奖赏;相反就是灵魂的惩戒。——现时现报,这话听起来挺迷信的,其实一点都没错,只是我们把“报”夸大了、物化了而已。那么,如果我能够以宁静的心情感受人生的喜悦,或许就是父母对我的褒奖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不应该成为经典的心态,“清明”这个词语本来就不晦暗。

                                                               2013.3.3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