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价值观的调适
哦,天哪!
在朋友的博客里看到这首教师版的《心太软》,觉得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态,全文转在这里: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
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
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
教学总是简单,交流太难,
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
铃响了,你还不想停,
你还要讲几分钟吗?
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
明知学生心里在怨你,
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
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
多余的牺牲,你不懂心痛,
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
噢,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
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
傻傻等待,学生学会依赖,
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
!
看完以后能笑得出来吗?我反正笑不出来,因为自己曾经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特别是就是这样弄不清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的。
现在是该好好想想如何摆脱这种尴尬了。不想高谈什么理论、理念、模式、方法,只想和老师们讨论一个话题:我们上课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突然提出来这个话题不好回答,我再把它变成选择题:A.把想讲的东西讲给学生听
B.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C.让学生从老师的讲解中理解学习内容
D.以上答案都不能全面概括。我不知道您作了怎样的选择,我想说的是,不论课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才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这就是老师们共同具有的“好心”,或者叫“苦心”。现在观念更新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因此,“苦心”便让好多老师苦上加苦,也就出现了歌词中的劝告,该放就放,不要让学生产生依赖。
当一个人拼命去做一件事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甚至也得不到好的评价,反思就成为人的智慧,而自我调整更是人的素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具备职业素养——善于反思工作状态,能够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有习惯,反思和调整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批判,这是伴随着不适的痛苦的。目前进行课堂改革的呼声比课程改革还要高,何以然?因为大家都意识到没有课堂改革就无法落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而课堂改革则是改变培养人才的方法。当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的时候,很多老师感到无所适从,原因是没有弄清课堂教学究竟承载着怎样的任务,或者说是对课堂价值不够明确。
正如我们前面试答的那道选择题反映出来的问题,那就是课堂价值观的确定,而不同的课堂价值观直接决定着课堂结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教学效益。因此,课堂价值追求从完成教学任务向让学生学会和让学生会学、从学科知识教学向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转变,就成了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完成的一次观念转型。具体来说,应该教学中应该加强几个意识:
全面的效益意识:教学效益不仅仅是知识,甚至也不仅仅是解题方法,还应该包括情感的融洽、习惯的养成等诸多内涵,一句话,只有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内容目标,我们的教学视域才会足够开阔,我们的方法才可能变得灵动自由。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效益意识,教师才可能才可能拥有课堂的灵活性。
完整的思维意识:寻找正确答案肯定是对思维的一种培养,但毫无疑问这只是一种浅层的求同思维,而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整理、分析现象的习惯养成则相对深入,通过归类发现特征、通过归纳提炼规律则更加深入;另外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高其变通能力、求异能力,也就是面对一个问题的多视角思考水平。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水平,反应了课堂教学的深度。
广博的资源意识:满足于传授书本知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整合课内资源、引入课外资源,使课内课外形成广泛的联系,运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问题,应该成为教学内容调整的基本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外资源以辅助理解,拓展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资源的丰富程度、适切程度,体现着课堂教学的宽度。
深远的文化意识: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没有文化,这是现代文化观对一些现象的反思。那么,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于对人生的理解,进而体现为生活态度、看待问题的眼界、对待外界的反应方式。因此,构建与社会需求相当的学习的生态、激发学生对问题表达的欲望、使交流成为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文化视野,决定着课堂设计的方向与内涵,也就是教学的高度。
教师对学生必须有一颗柔软的心,因为爱心是教育的前提;而对改变自己则必须足够坚强,否则深沉的爱心不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同,甚至还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发展,因为低效的教学挤占了学生各种学习的时间、充塞了学生思维和情智发展的空间,那就不是“好心没好报”了,很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2013.1.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