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境对语义的规定性

(2012-10-12 02:06:27)
标签:

古今异义

语境

语义

规定性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语境对语义的规定性 语境对语义的规定性
哦,天哪!

    词语的意思大多不是唯一的,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语句这样解释可以、那样解释也行,包括一些注释和参考资料对此也往往采取回避或者存疑的方式。“诗无达诂”,对别人的话理解存在出入是必然的,对古人文章的解释存在不同看法更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承认,说话或者写文章的人在说这句话、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是明确的,因而也就存在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寻求古人原意的学问,起源于先秦的“训诂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词语的含义(包括读音、词性、感情色彩)的确定,可以采用析字见义、对称互训、成语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但有一个原则不能忘记,即符合语境,亦即不论如何解释,最终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加以检验,使语句通顺、语义准确,因为语境对语义具有规定性。先看一个多义词语义受语境规定的例子:
    传说古代有兄弟三人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三人决定一问前程。结果算命先生只对他们竖起一根手指,什么也没说,却收了他们十两银子。兄弟三人走后,徒弟问:师父,你竖一根手指什么意思呢?师父说:如果他们考中一个,就是只考中一个的意思;如果考中两个,就是只有一个考不中的意思;如果都考中,就是一个都不落榜的意思;如果都考不中,就是一个也考不中的意思。
这个例子中的“一”是要解释的词语,由于兄弟三人考试结果不确定,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尽管那位算命先生钻了多义词的空子,但是他根据语境来解释词语的思路却是不错的。
    对《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长”的读音和解释一直有两个版本:百度百科里根据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的解释注读“zhǎng”,解释为“生长,生发”;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读(三)注读“cháng”,没有解释。如果单从这句话来分析,两种读音都可以,但是如果放到更加开阔的语境里考量,就不是模棱两可的问题了。从上下文对称关系看,“长”与后面的“远”、“安”应属同类。百度百科将“远”注释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流得远”;“安”未作注释,译文中译作“安定”,显然是形容词。这从古代“骈散结合”文体讲求语句对称的角度看,显然是不够妥当的。从语义关系分析,“固其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长”,而是为了“长得高大”,注释后的译文也正是这样解释的,可见注释为“生长”是不够准确的。这是从词语的小语境来分析的。如果从全文这个大语境来分析,则更能看出问题——全文的主旨是说如何才能国运长盛而不是如何能使国家能够立住脚,用树木来作喻肯定要突出这一主旨,因此“长”读“cháng”,解释为“长得高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更为确切。
    在日常教学中,文言词语的落实要符合小语境,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当小语境不能对语义作出明确规定时,就要把目光放大到大语境,即文章的主旨、全文的语脉、时人的语言习惯等层面进行分析。——某种程度上说,词语的意义确定首先要符合大语境,在文章这个大背景下去推敲小语境才更科学。因此,阅读教学、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从字词到句子,再到段落和篇章,而应该反过来,先从全文大意、语脉、主旨等整体上进行把握,逐步向细微处探究——理解词语含义、评价语言优劣,以尊重语境对语义的规定性。
    前几天有位老师打电话来问我一个文言文断句的事情,就是《晏子使楚》中的“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句,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其实”的读法,有资料上强调停顿应放在“其”后面,也有人认为停顿应该放在“实”后面,有意思的是,两种观点都认为“其实”是个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它们的果实”。单纯从语义上讲,既然已经确认了词义,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讨论停顿问题,偏偏考试的时候容易考到这样的题目,不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语境。这段文字描述的中心是“橘”,讲橘生于淮河之南和淮河之北的区别,试图得出水土不同则果实不同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再来分析小语境。橘和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只不过是叶子长得很像,果实的味道却不相同。从前后句的关系看,“叶徒相似”的主语是“叶”,可推测出“其实味不同”的主语应该是“实”而不是“其”,“其”在文言文中大多作定语,很少作主语,这里它也是作定语,解释为“它们的”。从诵读的习惯来说,除了特别强调定语,句中停顿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而不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我的书/不见了”,根据前后句的关系推测,“其实味不同”强调的不是“其”而是“实”,因此停顿不应该放在“其”后面。
    之所以有些资料提出要把停顿放在“其”后面,不过是为了强调“其实”在这里是个古今异义词,是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和今天用作副词是不同的。但是,这不应该作为语义停顿的主要依据——这里的“其实”是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在“其”后面停顿一下勉强还可以读得通,如果是并列关系,如《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中的“祖父”,就绝对不能分开读,因为“祖”和“父”都要受“先”的修饰限制,分开读语义就变了,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古今异义词而把语义读破。《资治通鉴》中的“当横行天下”中的“横行”也是个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纵横驰骋”,与今天的“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意思和感情色彩都不同,属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偏正关系古今异义词,难道我们为了强调古今异义还要把句子读成“当横/行天下”吗?其实古今异义词的诵读停顿是相当复杂的,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居山东时”、“中国之大有几人欤”中的地名和“青春作伴好还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青春”、“亲戚”虽然古今意思不同,但绝对不能拆开读;“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一定要拆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一定要拆读,而“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却不能拆读,这是受不同文体的特点决定的(前者是散文,后者是诗歌)。因此,不能因为是古今异义词就一定要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一味强调中间要停顿。
    从上面的例子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是词语的读音、意思还是感情色彩的判断,都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尊重语境对语义的规定性,不能因为强调对局部的认知而破坏对文章主旨、段落大意、语句关系的理解。

                                                           2012.10.1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越鸟南枝
后一篇:蓝天羽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