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温度
哦,天哪!
不可否认,有很多孩子是不喜欢学习或者不会学习的,老师讲什么根本进入不了他们的大脑兴奋区,有的老师会批评这样的孩子“大脑像抹了猪油,总有一层膜隔断学习信息”。对于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想问一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大脑中的这层“猪油”融化呢?
多年前有位物理老师讲光源这个概念,变式训练时问学生“太阳是光源吗”,学生说是,老师又问“月亮是光源吗”,学生可能不知道月亮自身不发光,也说是,老师反质学生:“那么秃子也是光源喽?”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有位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一直处于半睡眠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可是同学的笑声激活了他的注意力,听到了“秃子也是光源”这句话,结果考试的时候真的把秃子当成光源给写上去了,一时传为笑谈。这个教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课堂有足够的温度,很多不爱学、不会学的学生也是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也能够有所收获。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说明老师调节的课堂温度还不到位。
有哪些途径、方法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温度的作用呢?
首先,老师上课要有热情。大家都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当你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在一起时,往往也会随之变得心情低沉,相反,和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也会变得积极活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情绪的感染是十分明显的。面对一位情绪低迷、语言滞涩的老师,学生大多会感到沉闷,学习缺乏积极思维;而面对一位精神饱满、语言诙谐的老师,学生就容易进入亢奋状态,感到上课轻松而有趣。
今天听了板桥中学两位语文老师的课,给我的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老师精神状态好,整个课堂被带动起一波又一波的笑声,且不说老师讲得如何,单是这种课堂教学状态就足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张老师的课堂语言与学生的互动性特别强,他的每一句话都带有鲜明的交流特征,让学生不能不对老师的语言作出回应,“这一题全对的同学请举手”,“你能说为改善我们住宿条件的工人处心积虑吗”,“你们都会,怎么做题时还错呢”……教师的脸上挂着微笑,身体微微向学生倾斜,目光始终和学生对视,快慢有致地在学生中穿行,这样的体态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期待信息,学生的情绪怎么可能不被老师带动起来呢?陈老师精妙的语言时时让学生开心大笑,“为什么叫黄鹤楼而不叫麻雀楼”,“书写要用正楷,千万不要用甲骨文,老师不是研究古文字的”……这样的语言或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或委婉地批评学生写字不够工整,我想不论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都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完成,因为他们沉浸在老师愉悦的情绪中,谁好意思拒绝如此善意的要求呢?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大家都知道,积极的评价是引导人上进的,消极的评价是促使人反思的,而不评价的漠然最让人感到百无聊赖。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没有恰当的评价,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成了你说你的书,我敲我的锣,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一堂课就成了一潭死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除了评价以外,还有机会和期待的分配。谁都有获取成功的愿望,这是学习的内驱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遗忘一些学生,就会导致机会分配的不均衡,造成学习的死角;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不代表给了他们成功的机会,如果分配给学生的问题的难度不适合学生,学生出现解答困难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信息帮助,就会造成学生虽然有展示的机会却没有成功的体验。教师的目光、神态、动作、语调等等,也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关注。
今天听的两节课,老师都能注意关注的分配。特别是张老师,能够准确地指出每一题一些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多次让试卷中出现错误的学生板演订正后的答案,没有对学生试卷用心的分析,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尽管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当老师点名评价时,他们的神情同样非常专注,对老师的建议频频点头。
再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挑战。人处于应急情况下注意力最容易集中,而争强好胜、挑战他人和自我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如果让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挑战状态,课堂气氛就容易热烈起来,课堂的温度更容易持久。正因如此,许多老师喜欢把竞赛、认知冲突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挑战。
张老师在开展试卷讲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在知其然以后进一步思考其所以然,对知识的把握由直觉状态逐步进入自觉状态,实现由知识到规律的自我超越。“鲁迅先生为什么讨厌猫?”猫是生活中大家比较喜爱的动物之一,作为一代伟人,鲁迅为什么讨厌猫呢?这个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去回忆、整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有的同学把寿镜吾写成寿怀鉴,对不对呢?我的直觉是对的,因为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我没有确切的资料。”老师自己也受到了挑战,并且把这种挑战直陈于学生面前。“镜吾是字,怀鉴是名。”超越了老师,让知道真实情况的学生激动不已。讲到《黄鹤楼》中插入“登仙”这个传说时,陈老师问:“为什么不叫麻雀楼而叫黄鹤楼?”于无疑问处抛出疑问,让学生顿时进入对“黄鹤”这个意象的思考和探究中,黄鹤楼的神奇色彩渐渐被学生发现。
张丽钧在《牡丹花水》中说,“‘牡丹花水’。我反反复复默念着你的名字——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人间烟火味里铺展着无尽的梦幻织锦,美好的感恩,由衷的赞颂,既素朴又华丽……把所有对生活的祈愿都凝进这一声轻唤当中,让苦难凋零,让穷困走远”。课堂的温度使日常的课堂像一壶滚沸的水,能开出绚丽的“牡丹花”,它是教师激情的燃烧,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对学生求知欲望的点燃,是教师博大的师爱闪耀的光芒。没有温度的课堂教学会使智慧凝固,热情洋溢的课堂能够让即使愚钝的心湖也荡漾起灵动的涟漪。
2012.3.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