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生于细节
哦,天哪!
市场调查表明,一件商品按进价提高20%出售便可盈利。但有些商家往往按高出进价的50%~200%进行标价,如果你想买一件标价为360元的衣服,应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这是一道和现实生活很贴近的数学题,且不说它对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单就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这个角度来说,题目背景的设置也是很不错的。可就是这样一道生活应用题,如果仔细推敲起来,也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1.题目中对“有些商家往往按高出进价的50%~200%进行标价”这一现象没有明确的态度,学生从中感受不到命题人对这种故意抬高商品价格的现象是否持批评观点,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原来生意还可以这样赚钱啊,商业诚信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很模糊,似乎只要经商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想象将来他们如果走入商界会怎么做。因此,我认为这道题目应该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牟利行为,告诉学生利润在什么范围内才可能达到商业诚信与利益的统一。
2.商业与税收关系密切,题目中没有提及纳税事宜。有人可能说一道应用题而已,加了税收题目难度就加大了。如果命题只是着眼于知识,这种说法固然是正确的;如果命题是着眼于人的成长,这个细节就不应该被忽略。经商纳税,这是最基本的公民素质,涉及商业行为的题目是渗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很好的载体,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的细节。其实只要在“一件商品按进价提高20%出售便可盈利”一句前加上“依法纳税后”就可以达到这一教育目的了。
3.题目只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而没有引导学生提高对一些生活现象的评价能力。像上面这道题目,就可以让学生从商家和顾客不同角度思考随意加价这一现象,比如说在题目的最后加一句:“如果你是商家,想赢得更多的顾客,你认为在什么范围内讨价更为合适?”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加价和多销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学会多角度地思考生活问题。
教育往往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中,而发生于具体、现实的细节里,我们必须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促进学生的体验,让教育进入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素质。
为了体现细节教育,有些学校开展“问题体验式”德育,通过问卷向学生、家长、教师征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生活问题,把问题梳理成若干德育话题,通过活动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反思,从而达到辨别是非、自我教育的德育目的。如“学生在摊贩上购买食物现象的调查”,就可以让学生分析购买食物的心理,调查经营者的卫生状况,探究摊贩食物的原料来源与质量,以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意识和拒绝无证经营食物的观念,这要比列举大量食物中毒事件更有说服力。有位小学综合实践老师,把学生常吃的膨化食品拿来,提取其中的油脂,让学生闻一闻油的味道,从此他的学生再也不吃辣条、拖肥、猪大哥之类的劣质食品。
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喜欢选取那些典型人物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不能说你说得不对,但由于缺乏真切的感受,往往觉得那是特殊人物的事,与自己相去甚远,因而收不到真实的教育效果。而学生身边的一些小事,如果利用得当,教育效果反而更好。我曾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过“捡到钱”的话题,过程如下:
问题1: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分钱,会不会捡?为什么?——如果是一角呢?五角呢?一元呢?十元呢?
思考1:人的自尊心值多少钱?
问题2:捡到一元钱你会如何处理?为什么?——如果捡到十元呢?一百元呢?一千元呢?一万元呢?
思考2:当道德无人看守时……
学生通过发言、讨论、反思,从变化的数字中渐渐发现了人的道德问题,写出的作文《在路上》就很有思考深度和道德评判力。
不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应该从细节入手。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事例无非是如何逃避检查、如何省了钱或赚了钱、如何利用关系做成了某件事之类的,却没有考虑这些“智慧故事”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孩子的道德观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其行为和学业,等孩子出现了状况还在说“我天天给他讲什么什么道理啊”,孰不知日常细节的浸染要比说教更有穿透力,更能走进孩子的灵魂深处。
教育发生于细节,这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
2012.3.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