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异文化”促进专业发展
哦,天哪!
日本有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不能工作三年,否则容易出现热情钝化,不利于创新。艺术创作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没有不同的文化冲击,对生活的敏感性就会下降,就写不出新鲜的、像样的作品——行吟,便是一种文化和视角的调整。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但是解决起来显得乏术,关键是归因问题,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却忽视了文化需求。为什么课程改革推进如此困难?通常的理解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其实教师的观念更新不是很困难的事,只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稳定的工作环境和长期不变的工作方式导致他们发现不了自己需要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导致他们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导致他们不能上升到社会学的高度理解教育的目的,不能上升到环境学的高度理解教育的资源,不能上升到关系学的高度理解各种影响教育的因素——一句话,不能跳出教育来审视教育、实践教育、
目前,很多人提出“诗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诗化的人生”,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如何让老师具备诗化的教育情怀、诗化的教育理念、诗化的教育智慧,是解决诗化教育的前提。事实上,教师的工作岗位非常固定,甚至工作节奏、工作方式常常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几十年如一日。如何让教师具备诗性,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者的改革。很显然,如果盲目地指责教育主管部门不关注教师业务学习是不符合事实的,恰恰相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核心工作,各种培训、竞赛、观摩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江苏省还组织教师、教育管理者出国学习,培训和竞赛多到成为教师思想负担的程度。但是,这些培训、观摩、竞赛的出发点是什么?学习人家先进的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科学的管理经验,很少听说有人给外出学习的教师转换文化背景、调整教育视角的学习任务。因此,经常听到教师外出学习回来以后谈体会,说人家的教育环境、工作要求、生源状况跟我们不一样,言下之意,人家的东西很好,但是在我们的教育土壤上难以移植、无法存活,说到底,外出学习除了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外,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本质的转弯,教育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或者有了些变化也还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理解人家何以要这样做,也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对照和对接。换言之,教师学习往往看到的只是操作的“术”,而非教育之“道”。
“异文化”可以引发比较与反思,促进建构与提升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培训中必须立足于冲击甚至打破其原有文化的局限,把教师带入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除了大跨度地给教师提供异文化环境外,日常的教研工作也可以进行一些异文化构建:
打破学段界限,创造学情异文化。把小学教师请进中学课堂,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通过学情的变化引发教师对小学教学的反思,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因素的思考,提高他们对教学中“问题”的整理水平;同时在交流中,让中学教师感悟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理解,从而发现日常教学中未曾意识到的诸多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让中学教师执教小学教材和学生,通过学生的反应,提高其“生本”意识;在交流中促使小学教师感受中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知识要点的明确性,提高其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
打破学校界限,创造教研环境异文化。让甲校教师到乙校执教,主持或参加乙校的教研活动,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变,降低其思想惰性,强化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提炼,对教研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在交流中促进乙校教师的反思,通过与外来教师的对比,发现自己教学和研究中的不足,从而确信即便是相同的学生和教学条件,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也可以有许多尝试的可能。
打破学科界限,创造教学内容异文化。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或同一主题的教研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产生思维方式的碰撞,彼此批判吸收,互相借鉴融合;同时,不同学科教师在知识和思维方式上也可以互相发现、互相吸收。
总之,异文化是改变教师习惯性思维,促进教师自我发现、主动建构,根本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缓慢、教研效益低下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一切可能性,为教师创造异文化体验,进而使之产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优化和建构。当然,教师也应该主动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通过读书、外出学习等途径,不断探讨走出自我、超越自我的方法。
2011.12.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