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要有宽路肩
哦,天哪!
一天,和刚毕业时教的几个学生小聚,又提起当年教他们语文的往事,他们现在也都做了教师,正投身于工程浩大的课程改革之中,谈起课程改革自然有很多话要说。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您说这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让人感到特别吃力?”这个问题我感到回答起来更是特别吃力。回顾自己走上讲台时的教学,几乎还是一种刀耕火种的粗耕模式,从老教师那里得来的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笑起来,其余的理论基本帮不上什么忙。现在各种教育理论、教学理论、课堂理论几乎一应俱全,只要你认准一套理论坚持下去,教学上肯定出成果。可是,为什么课程改革推进了十年,很多教师还觉得自己徘徊在课改的外围?
学生见我半天不说话,以为我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可能有些为难,又说:“老师,其实您二十年前就已经在按照今天课改的路子教我们了。您还记得吗,当初您利用早读课和下午自习课给我们完整地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茅盾的《春蚕》,还有很多散文,我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语文的。”是啊,二十年前高考的压力已经不小了,但是大学刚刚毕业的我,还带着浓厚的书生意气吧,总想让学生知道语文的天地很宽广,中学语文教材上的那点东西绝不是语文的全部,只要学生有空余的时间,就把大学里那些文选之类的东西拿来读给他们听,不求他们考试的时候用得着,只求他们能喜欢语文,能把语文理解得宽泛一些,鲜活一些。“生活即语文”,我的理解可能还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只盯着教材教不好语文我是坚信不疑的。
这个方法我一直坚持着。直到现在,早读课还要拿出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抄一首古诗,按诗的题材指导他们一些阅读的方法;还要拿出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篇精短的散文、小说,让他们写一张小纸条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而我则用评语和他们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对一些社会现象、生活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评语有时紧扣所读的文章,有时则随意发挥,跑得很远。但是,学生们喜欢,他们觉得这样学语文比课堂上一句一句抠字眼有意思,不担心说得不符合要求被打上红叉叉。有意思的是,学生毕业以后相聚,能记得的往往不是我在课堂上费尽心思所讲的内容,而是我在课外给他们读的那些文章,或者借给他们看的书。说阅读无所谓对错可能有些绝对了,但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是语文教学应该具备的胸怀。
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还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给我们读一些小说。那时书还很少,老师们从哪里弄一本来就用复写纸抄,几个人分工,然后交换。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老师给我们读的手抄本《绿色尸体》,那恐怖的气氛、紧张的情节、“留声机”“福尔马林”等新鲜的词语让我们天天跟在老师后面催他快点抄写。老师给我们读的第二部小说是《第二次握手》,可惜还没读到一半他就调走了。很多年以后,书多起来,我迫切找来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老师没读完的《第二次握手》。当时以为只是兴趣问题,真正深入到教育理论以后,我才发现语文教学的一个真谛——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的只是仰视的模拟式学习,学到的全部是别人嚼过的残渣;而丰富的课外阅读,学生获得的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平视的建构式学习。真正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建构的冲动和喜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是知识方面的建构,“原来我也可以……”的冲动是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建构。只要学生感到自己有所丰富、有所突破,甚至产生了困惑和无能为力的苦恼,也是学习结果上的建构,也要比灌药式的强制来得有意思。
后来我在班上搞过剪报,先是我把报纸剪贴好给学生读,不久班级形成了读报的风气。我又让学生参与剪报,把剪下来的内容按照不同的栏目进行归类,重新组织成一份一份主题鲜明的小报,把这些小报贴在展板上,放到教学楼的走廊里,让其他班级的同学也来读。每到课间,剪报栏前围满了学生,一边看一边还对剪报的水平评头论足。同学之间的评价不是是非问题,而是被评价者在同伴中的威信问题,往往比老师的评价更有促进作用,剪报越办越好,而学生们的阅读也超越了兴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阅读的范围也由报纸扩大到台历、杂志等读物,阅读内容也由小常识、小诗、短文扩大到文学评论、科技文章。印刷条件好了,有了网络,我的语文第二课堂就更加便捷而丰富起来,各种主题的印刷小报都进了班级的阅读专栏,直到后来开办了“好书漂流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收获的不仅仅是我的学生们,我自己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否则学生遇到问题来请教,我该怎么指导他们呢?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主题阅读(或者叫专题阅读)对于学生的建构效果非常明显——归类意识的养成,使他们能够通过类别特征提高阅读的水平;同一意象多样化表达,使他们在写作时思路十分开阔。我以为,学科教学如果能够超越知识的积累,达到对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提升,就已经突破了学科的界限,而达到了与外界沟通和自我对话的“语言”的高度。
课程改革初期,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趁一次会议间隙找到我说:“听说你一直在搞语文第二课堂,我们一起来搞语文活动课程吧。”我的语文老师那时已经是特级教师了,著作等身,我觉得自己很浅薄,很难完成老师的任务。事实上我也确实很浅薄,总以为所谓语文活动课程无非是编编书,给学生扩充一些阅读量而已。而根据我的经验,文章在杂志上、报纸上学生是喜欢读的,一旦编成教材或者读本,学生就不由自主地产生抵触心理,很好的文章也不爱读了。我曾做过一个实验,拿一本杂志让学生读其中的一篇文章,然后把文章的大意复述给我听,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后来我把类似的文章编成阅读题放到试卷里让学生做,学生做得并不理想。试卷讲评时,我把那本杂志拿给学生读,他们很诧异:为什么当作闲文来读能够读得懂,而一旦变成试题就读不明白了呢?据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强迫阅读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只有自主阅读才是人与文本的对话。然而,后来一次观摩学习,发现我的老师所做的远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他的语文活动课程完全是在主题引导下的自主阅读,在活动催化下的对话和讨论。很遗憾,那时我没能真正走进课程改革,而是带着误解停留在有理论引导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边缘。这次错失良机让我深深认识到,课程改革仅仅凭感觉是不行的,它不是对应试教育的修修补补,而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的一次检讨和变革。在这样一次重大的教育革命中,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开阔的眼界、睿智的头脑和深远的教育使命感。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调整、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已经初步完成。我和我的同行们辨析过师本课堂、教本课堂、生本课堂的特征和教学效益,讨论过前置反思、以学定教、交流合作、问题分类等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实验过问题化、活动化、生本化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研究过基于“教什么”的集体备课、基于“怎么教”的主题研讨、基于“什么人教”的草根化研修、基于“为谁而教”的课堂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校本教研的思路,思考过学习目标的建构、学习动机的建构、学习行为的建构、学习结果的建构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比较过精细化课堂观察和课堂教学的格调模糊评价等评价方法对于课程改革的意义,编制过校本教材,创建过课程基地……在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我们的目光逐渐由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向学生研究、学习环境研究方向拓展。因为课程改革是与社会需求、环境影响、舆论导向密切相关的工程,只研究教育内部因素是无法解决改革过程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必须把眼光投射到社会和未来,才能准确地辨别是与非、真与假、进步与倒退。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本地区城郊和农村学校反应越来越强烈,说是由于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家长支撑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了解家庭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一所规模较小的城郊小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环境”问卷调查,情况如下:81.8%的学生认为读书对学习有很大帮助;有93.9%的学生比较喜欢读书,其中有66.7%非常喜欢读书;有57.6%的学生读书比较杂,故事、小说、报道、传记类的书籍他们都爱看;有75.8%的学生读书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读书中感受到了高兴、伤心、兴奋和痛苦,总的来看,学生们是喜爱课外阅读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属于学生个人阅读的课外书还比较少,有18.2%的学生没有课外书,有24.2%的学生课外书不到10本,有12.1%的学生家里没有藏书,有21.2%的学生家里藏书少于10本,而且学生课外书的来源也比较单一,有6%的学生从来不买课外书。我们不得思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话题,从教育的“关系”学方面看,人的发展必须是有目标的,这个目标受人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很多家长能给孩子生活理想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多赚钱,发大财”这样的层面,必然导致学生在人生规划上的短视和急功近利;从教育的“环境”学方面看,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这个环境就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人发展很重要的基础,在一个不读书的环境里,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是抠小账、耍计谋,长大后的做人格调不能不令人担忧。尽管我们深知“孟母三迁”包含的教育环境原理,但是我们无力改变外来务工家庭、文化低起点家庭的现状。因此,只能从教育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开展家长培训,呼吁改善社区环境,努力为孩子们改善一点成长环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不是遗传决定论者,也不是环境决定论者,但是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当然这个“种”不是单一的遗传因素、社会地位,而是我们给孩子种下了什么样的理想,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土壤,进行了哪些细心的耕耘。
课程改革是一条快车道,它的路基必须坚实,教育自身必须过硬;但是车道外面的路肩必须足够宽,以保证行车道的稳定,为出现紧急情况的车辆提供临时落脚点,为没有搭上高速车的行人、自行车留下通行的空间。路肩之外还应该种满花草树木,让行驶在快车道上的教师和学生有风景可看,把高效的行动与从容的精神融合起来,把努力前行的方向和理智的行为统一起来。
发表于《师道》2012年第二期
2011.12.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