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课堂
——《梦溪笔谈·以虫治虫》课例分析
哦,天哪!
一所小学推行领导“五分钟听课制”曾经引发过一场小小的争议。学校认为这种短平快的听课方法可以关注更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既能捕捉到一些有效的课堂掠影,又能及时发现一些问题。虽然5分钟的时间不长,但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是否能准确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语言是否简洁,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能显现。每位听课老师及时和执教者进行反馈,对某些课堂则采取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听课,并预约下周再次跟踪听课,相信这一做法势必对打造“高效课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同意见认为,5分钟不能看到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这种听课方法属于盲人摸象;课堂是动态的,在许多环节推进的过程中,或许我们看到的某个环节恰恰是执教教师精心设计的,由于听课者没有前面“课境”的理解,又缺少课堂后续教学呈现的结果,听课者的主观意识必然容易产生异议,因此这种听课是刻舟求剑;“高效课堂”不是“语言是否简洁,板书是否规范”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而且这些因素在教学中是交互进行的,更要追求柔和自然的。而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教学行为是立体呈现的,只有听完整节课才有可能全面理解和认识执教者的意图、策略和效果,听课5分钟有纸上谈兵之嫌;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遇到听课老师进教室不可避免地观察一下,如果在课中推门进入的话,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势必离开老师的教学,因而这样的听课或许不是促进而是干扰,是舍本逐末。
问题推到教研室,教研室也很难评判其中的是与非,因为不同的听课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如果学校领导只是为了了解学校课堂的运作状况,采用巡课肯定是有效的,但如果是为了研究课堂、指导课堂,5分钟听课肯定不行,理由正如不同意见所说的那样。
12月14日,如皋市城北初中来我区开展送课活动,听了一节语文课《以虫治虫》,深受“学习活动单”授课方式启发,觉得如果所有的课都上得如此“透明”,便是5分钟听课,也能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下面我先把“课堂学习活动单”完整地抄录于下,并将听课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记录在方括号内,然后再来谈谈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以虫治虫》课堂学习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词义。
3.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活动方案
活动一:预习检测
1.注意字音,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狗蝎(
) 喙(
)
钳(
) 搏(
) 穰(
) 傍不肯(
)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板演展示注音,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字音。]
2.用“|”划出句子的停顿。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
②其喙有钳
③遇子方虫
④旬日子方皆尽
(自主完成→小组交流→黑板展示)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内合作朗读,小组间朗读比赛,点评并挑战(共5次),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二:读准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尽量读得通顺流畅。
(自由朗读→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合作朗读→小组间朗读大比拼)
活动三:梳理文意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自主翻译,在课本上圈划出重点词语、句子,将重点及疑难处写在下面的空白处→组内交流互助)
2.组间交流检查。
(每小组就文中的一句话提问该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及该句的翻译→指定组、号回答)
[共进行4组活动。]
3.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文中的故事。
(小组讨论确定讲故事的形式→组内试讲→全班展示)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讲述、表演,共3次。]
活动四:研读课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准备,尝试概括(共2次)。]
2.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一种什么现象?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通过这种现象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敌相克——生物防治——绿色环保。教师以生活中事例加以拓展。]
听了李志霞老师这堂课,最大的感觉就是“透明”——老师对要教什么、怎么教心里非常明确,所有的话题、活动都是事先设定的,讲课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临时发挥,避免了课堂上的随意性;活动单是头一天发到学生手里的,学生在预习时有所准备,课堂上要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十分明了,在教学方式上没有许多老师上公开课那种人为的神秘感;听课者对整堂课的流程明明白白,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有几组活动,每个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活动主体一目了然,毫无故弄玄虚之感。老师的工作是做在课前的,也就是活动单的设计,课堂上只要做一些组织工作或者强调、巩固、提炼,教得很轻松;学生有大量的自学和讨论时间,不会对问题感到为难,更不会对展示感到紧张、害怕,学得也很轻松。
反思一下我们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总觉得很混浊:有的是课堂上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没想清楚,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蜻蜓点水;有的是对课堂流程规划不到位,对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没作细致的安排,课堂行为随心所欲,课堂活动支离破碎,课堂环节模糊不清;有的是对课堂教学本质认识模糊,以为课堂的艺术性就在于出乎所料,人为制造一些噱头或神秘感,结果将学生带入盲目或者茫然之中,忘记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正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有的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心理,不给学生自学、讨论、准备的时间,让他们突然面对一个个深奥的甚至是含糊的问题,孤立无援地猜测老师的标准答案或者接受老师的审判,结果使学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不愿意冒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讥笑的风险;有的是误把学生当作和老师具备同样学习能力和意志水平的成年人,课堂上不准学生乱说乱动,活动形式简单、呆板,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坐冷板凳……种种对教学的误解,导致授课的老师对学生毫无把握,上课的学生对老师的意图不知真相,听课的老师对每个教学活动不明所以,这样的课怎么可能有好效益?这样的课不仔仔细细地听怎么可能找到头绪?
如何才能让课堂透明、轻松起来?首先是弄清课堂教学的本质,我们是要让学生学会的,不是让学生为难的,更不是在学生面前卖弄知识和教学技巧的,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想学生所想,知学生所困,做学生所愿做;其次教师要认认真真思考这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明确了,“怎么教”、“怎么学”才能有方向,课堂活动才能有目的;再次是要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告知学生,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正配合,师生之间才能达到“对话”的水准,才能在学生之间搭建起互助的平台,很多难点、疑点才能有效解决;最后是正确理解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不是教师的表演水平,而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艺术。当一堂课教有方向、学有所依,听课人也就一目了然了,5分钟听课也照样可以把握住课堂所处的环节、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实施水平、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收获。
2011.12.14-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