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思考

标签:
教研随笔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哦,天哪!
校本教学研究工作是提升学校教学品质的关键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内涵化发展的主要方法,因此,优化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提高学校造血功能、打造名师名校的主要方法,是学校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抓手。
一、基于学情的“问题分类定位”式集体备课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加重要。“问题分类定位式”备课,即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上,将备课内容聚焦到处理核心问题的思路上。备课组活动具体思路是:确定教学中要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梳理问题提出的时机、顺序、方式,预测问题相对于学情的难度,判断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把这类问题归入学生自学环节;判断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预测什么问题必须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把这类问题放入教师点拨、精讲环节。
备课组活动不能再把时间花费在细节性知识的讨论上,而应总结前一阶段学科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下一阶段学科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定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流程的主体性结构,研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的方法,设计课堂核心环节的学生活动等。
二、基于“问题”的教研组主题研讨
教研组所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大多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活动质量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实践与主体反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不断地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过程等作出适时的修正和调整,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
教研组的研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组织的学习活动,如新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关于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经验等等;二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专题研究,大多以课题研究形式进行;三是基于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开展的调查和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校本研究;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组织的各种教研和培训活动,等等。
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为目标,重心是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辅导等等。因此,教研组长必须善于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主动开展调研,收集、梳理、研究、解决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难关、弱项、热点问题,着力于解决影响学科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把问题组织成主题性活动,甚至策划成课题研究,是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业务素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研组基于问题的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和理论层面,而应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成果,就必须转化为具体的课堂,这样才能体现校本研究的实践性特点,体现校本教研的价值。
三、基于内涵的课堂精细化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本质性问题就是确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预测用什么方式解决效果最好。因此,学校教研部门要改变课堂管理的粗放式宏观指导和零散评价,引导教师开展“前置式课堂教学反思”,依托学科研讨组织开展精细化的团队研究,指导教师开展课堂要素分析活动,统筹考虑文本、学生、教师、教学设施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分析与转换(即问题化)、文本与学情的整合(即生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即活动化),提高教师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有效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加速教师课堂设计的“自觉”。
课堂精细化研究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方式(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对比思维与类比思维、常式思维与变式思维)、判定教学“问题”的价值(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情、适量、适机)、提问的设计与应用(提问时机、提问方式、提问对象)、课堂设计中的心理场(问题设计、问题提出、课堂评价、课堂氛围)、课中小结和课堂总结中的关键词(高度浓缩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活动类型与教学内容的适恰性(课堂活动的类型与问题性质、难度的对应关系)、教学行为的附加值(教师教学行为引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认知冲突与探究意识的培养(构成学生认知冲突的素材收集、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等等,都应该纳入教师研究的范畴。只有进行这些具体、细致的教学微技能研究,才能让课堂具有深刻的内涵,才能形成鲜明的课眼。
四、基于教学个性成长的草根化研修
哪一级别的培训,解决的都是教育上的共性问题。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较高境界必须教有所长,形成独特的解决某类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绝招”。也许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平,但必须把它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而各种级别、类型的培训,解决的大多是共性问题,不可能达到个性打造的程度。因此,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就必须进行个人的、草根化的研修。
开展草根化研修的关键是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热情,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要能耐得住寂寞,能够持之以恒。
教师的个人研修往往是由教学的需要和个人兴趣促成的,其特点是自发性、偏好性很突出,有利于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但是,由于个人研修缺少交流的渠道,又容易产生认识偏狭、方向凌乱、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倡草根化研修的同时,要对这些研修加以引导和弘扬,为草根研修提供交流平台,以促进研修的深化,为研修提供一些外在的动力。
学校对草根研修引导的途径有很多,如组织专题论坛、读书主题交流会、开展教学感悟语录征集等活动,给学有所得的教师以展示的机会,影响其他教师进行草根研修。还可以利用网络构建交流平台,如建立博客或者微博圈、QQ群等;条件具备的学校还可以建立网页,组织教师上传教案、课件、录像课、试题、论文、读书笔记等,通过上传数量、点击率、推优率、点评率等控制手段,评选教学特长教师,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