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归宿及信仰的去功利性
哦,天哪!
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恶化,2012年地球爆炸……人类似乎真的到了毁灭的边缘,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当我们在进行这些“危机教育”的时候,初衷是让孩子们珍惜现在拥有的资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存竞争能力,可是我们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我们给孩子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而又恐怖的未来,这样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我们已经习惯于指责当今的孩子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却没有反思我们准备交给他们的世界是不是值得他们天下为公、热情洋溢、以天下为己任。危机教育、竞争教育、争当第一意识教育过量、过度和过头,让尚未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已经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导致他们对社会要么心灰意冷,要么怨声载道,找不到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归根结底,他们失去了生命和心灵的归所,让他们对谁信任、对谁热情、对谁负责?
我们还习惯于把当今孩子们的诸多问题归结为独生子女问题,从而掩盖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危机。当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缺失,便会导致所有社会成员心理上集体性的盲动和盲从,再来寻找某个人群信仰缺失难免出现盲目现象。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导向,形成了一切以经济来衡量的单一价值标准,加上社会分配原则如此混乱,还想让人们不自私、不投机、不势利,真的让人很为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夫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义利道德在经济中心面前顷刻瓦解;“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巴金先生多少年前就揭示过的生活道理,已经化作滚滚红尘中的一缕轻烟。什么叫生存竞争?无非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去,活得好一些,至于别人是否还能活下去、怎么活下去已经被置之度外了。——难道仅仅是现在的孩子们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吗?
当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摆在人们面前,人们最大的苦闷就是无法把握生命的方向,是非混淆、行为浮躁。就拿“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件事来说吧,以前孩子的态度(其实就是成人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要交给警察叔叔。今天呢?该捡不该捡争论不休,捡起来以后怎么处理就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了。于是很多人感受到了信仰危机,重新想起了宗教。
中国的宗教和中国的文化一样包罗万象,但价值取向还是基本统一的,即教人向善,诚信、宽容、淡薄。可惜中国人对宗教的理解却很现实,大多用来祈求健康、平安、幸福,甚至祈求财富,也就是很看重自己的信仰在现世的果报,而不是灵魂的归宿。试想,如果捐一点钱就能让癌症不治而愈,如果烧一炷香就能升官发财,谁还需要认认真真去工作、修炼自身呢?因此,很多人对宗教的态度,其实也折射着现实的功利主义,潜在着回报意识和投机心理,这样的信仰根本无法解决人生的困惑。
孩子们、包括我们自身的归宿在哪里?不论寻找的途径放在现世还是放在来世,都必须先解决一个先决条件,即去功利性。当我们一心一意为了亲情、为了身边的人、为了自己的职业、为了自己的兴趣……为了宗教,而不是以一种投资心态做这些事情,我们的灵魂便会得到安宁和喜悦,这是不是佛家所说的“放下”,我还不敢确认。
生存的危机肯定在向我们靠近,但心灵的危机却已经深藏在内心,“攘外”不先“安内”怎么成呢!
2011.9.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