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知冲突与探究意识培养

(2011-09-27 08:48:51)
标签:

教研随笔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认知冲突与探究意识培养 认知冲突与探究意识培养

哦,天哪!

    人对世界认知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而纠正自己的错误总是与探究活动形影相随的。孩子小的时候,问他:这只空瓶子里有什么?他说什么也没有。而当他理解了“空气”这个概念以后,回答就完全不同了,会说:里面有空气。如果我们进一步提出问题:你怎么能证明空瓶子里有空气呢?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便形成了,如果孩子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他肯定会研究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习惯性认知一旦受到新的认知方式挑战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证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就是探究的动力。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预测学生的认知习惯,设计恰当的认知冲突,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其探究能力,形成创新思维。

    司马光砸缸,是很多孩子喜欢的一个智慧故事,其实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让孩子们喜欢的是其中体现出的求新思维。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多得很,比如曹冲称象、赵简子捉狼、田忌赛马、望梅止渴等等。如果我们用心去分析其中的思维方式和包含的心理机制,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可以激活学生探究欲望的因素和方法。

    花生在台湾被称作土豆,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花生”而不叫“土豆”吗?花生开花受精以后,花柄上生出一根果针,向下扎入土中,然后由这上面结出果实,所以叫花生。很多知识属于生活常识,正因为是常识,却往往被人的认知系统所忽略,教师就可以通过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常识背后的科学道理。类似的问题还有“细菌是不是都对人体有害”、“水果会生锈吗”、“油在热锅里为什么会爆炸”、“肉眼从月球上能看到长城吗”、“为什么把当时的时间除以2,得到的数字的指针对准太阳的方向,则12点所对的方向即为北方”等等,只要教师有心收集,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来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半斤八两”的意思是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按照今天的计量标准,这个成语便莫名其妙了。原来古代的秤一斤是十六两,半斤和八两是同样的重量。古代十六两是如何确定的呢?古人把南极星和北斗星加起来构成秤杆上的十三颗星,又把人间的福禄寿做成三颗星,共十六颗星;交易中,如果缺人家一两是要损福的,缺人家二两会减禄的,少人家三两则要折寿了。古代的秤杆上不仅仅刻着计量单位,还刻着伦理道德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古代文化和今天文化的差异方面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古代的度量衡和今天的对应关系,进而探究古代文化知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包含什么道理?“亮身长八尺”,诸葛亮到底有多高?这些话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鹬蚌相争”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但是如果仔细考量,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鹬蚌相争是用嘴巴争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动作,另一个是语言,而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矛盾——鹬的嘴巴被蚌夹住了,它是如何说话的?如果蚌张开嘴巴说话,鹬不是可以趁机抽出嘴巴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寓言中的不合理因素,肯定会引发学生的一场辩论。由此拓展开来,蚂蚁和蝉的对话、孙悟空从石头里出生、猫真的会怕老鼠吗……学生沿着这个思路探究下去,就可能渐渐弄清楚文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上面所举的例子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各学科老师如果用心去发现,肯定能找到更多的事例来构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我们说课堂教学要精细化、内涵化,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本意识、问题意识、活动意识,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入手,设计最合适的教学策略。

                                                           2011.9.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缥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