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15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节“好课”还缺点什么

(2010-12-26 00:20:43)
标签:

教育叙事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这节“好课”还缺点什么 这节“好课”还缺点什么
哦,天哪!

    在这次视导活动中,时常被学校殚精竭虑地为学生开辟学习资源的精神所感动,为老师们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而震撼,心里时常响起这样的声音:要是我操作这些,能做到这样吗?我不敢大声地回答自己,但又时常感到那一节节好课里还缺少点什么。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叠加比较,渐渐地找到这个令我不安的东西。
    我想以一节小学四年级古诗《江雪》的诵读鉴赏课例来说明我的理解。课的大致流程如下:
    一、导入环节
    老师问:上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一些古诗,虽然主题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它们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齐答:关于春天的。
    [虽然这和中学的古诗分类鉴赏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古诗进行适当的分类,对学生的积累很有好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类概括的意识。]
    老师问: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冬天的古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点评、表扬。
    [前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归类,这里是通过运用加以巩固,同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双得。老师的表扬里少了一个要素,如果跟一句“你是从哪里学来这首诗的”,应该更能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给那些没有背出关于冬天古诗的同学指明自学的途径。]
    二、导学环节
    1.解题:
    老师问: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学生举手发言,发言内容由“江上下雪了”、“大雪覆盖的大江”逐步向“江上雪景图”这个画面靠近。
    [此处老师几乎不作引导,由着学生去乱说,但学生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解词,而是解题,解题必须和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如果相信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解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氛围,他们是能够想明白的。学生自己或互相能够学会的东西老师不讲,是生本课堂的标志之一。]
    2.感知课文:
    老师布置任务:刚才大家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好多同学已经大致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大家拿出硬笔书法纸,把诗歌写一遍。
    学生或背或抄,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似乎有点高了,毕竟刚刚接触诗歌,况且里面还有一两个生字,但学生大多完成得不错,不必硬拿条框来限制老师的教学行为,他对自己的学生更了解。但在阅读教学流程里横空插入写字教学内容,不够流畅,而且老师板书时学生正在写字,老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没得到体现。]
    同桌交换欣赏书写情况,老师选几例加以点评。
    3.诵读课文:
    学生展示诵读情况,其他学生主要从流利度、语气等方面进行点评;老师适时让点评较好的同学再读,顺势纠正“径”的读音,强调“蓑”“笠”“翁”的写法和含义。
    [初读阶段这样处理很得当,但老师没有板书这几个不太好写的生字,难点突破不到位。]
    4.赏析课文:
    (1)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交流诗歌描写的画面。
    小组代表发言,描述诗歌所写的画面;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老师引导:请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冰天雪地、寒冷、鹅毛大雪、天寒地冻、凄惨、孤独……
    [这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既是近义词辨析训练,又可以把更准确的答案明确一下。]
    老师让发言较好的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环境”一词下面,并要求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老师指导诵读:你能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把这些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起立诵读,其他同学评议、展示。
    [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精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诗歌第一个层次的鉴赏:感受诗歌的氛围。如果老师能够明确一下,鉴赏诗歌首先要通过诗歌所写景物(意象)的形态、色彩、温度、气味等感受诗歌的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迁移。]
    (2)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感受老翁的心情。
    学生自由诵读,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老翁的心情是孤独、寂寞、绝望、沉重、悲伤……
    [这里老师同样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以提高学生概括的准确性。]
    老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心情”一词的下面,并适时发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从诗中的“独”、“寒”、“孤”等词语中看出来的。
    老师表扬,并要求学生具体说说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老师要求学生齐读每个诗句的第一个字:万千孤独。
    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的语气语调表达出老翁的心情。
    学生诵读,并互相评议。
    [这个环节属于通过关键词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难度相当大。但老师的设计层层深入,学生并不觉得困难,特别是把诗歌当作藏头诗来对学生的发现加以总结,非常巧妙。可惜的是,老师依然没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的第二个层次:通过氛围和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质疑升华,感受诗歌的意境。
    老师问:这首诗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经梳理,问题集中于一个焦点:天气这么冷,老翁为什么要一个人到江上钓鱼?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主要答案有:家境贫寒、无家可归、磨炼意志、养活家人。
    [此处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另外还可以生成另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气还能钓到鱼吗?]
    老师引导:你从老翁的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小组讨论,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精神”一词下面:坚持、有意志、坚忍、宁死不屈……
    [此处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为下文明确主题作准备。]
    老师要求学生单人读,集体读,感受老翁的精神。
    老师简要介绍柳宗元生平,学生自然将老翁与诗人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完成的板书如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环境             心情          精神
    万径人踪灭。    ……             ……          ……
    孤舟蓑笠翁,    (省略号部分为学生完成的内容)
    独钓寒江雪。
    [这个环节属于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事,是将画面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相融合的一步,难度最大,课堂处理得还比较好。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是应该让学生事先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资料,那么课堂讨论的深度可能会更深一些,时间也会相对充裕一些;二是老师依然要点拨学生,要真正读懂古诗,除了诵读诗歌外,还要掌握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综观这堂古诗诵读鉴赏课,老师的设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三个层次的赏析,化难为易,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没有越位现象,也没有缺席现象。下课以后学生还议论纷纷,说明老师已经把古诗诵读鉴赏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里去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个课例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核心问题是,教一首诗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懂得这首诗?如果我们把“举一反三”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可能课堂教学定位就会开阔得多,我们会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开拓学习渠道、优化学习方式,会教给学生鉴赏的步骤与方法,会引导学生去迁移运用,会适时地评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一句话,只有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才能有高度,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有高度,眼里只有课文和知识是缺乏教育教学境界的。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教学的“有效性”。一提到这个问题,我们思考的往往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这是缺少教育视野宽度的表现。“有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效、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有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有效。这三者不是对立的,不能一提素质就不敢提考试、不敢提成绩。理顺了这三者由高到低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堂内容”了,这是“有效性”延伸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即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通过讲解来完成、哪些通过活动来实现,哪些可以存疑、哪些还需拓展。延伸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即课堂展开的序列、安排的模块、主体的转换、教学手段的选择等等,这些具体的教学行为本身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谁也不能说老师讲就一定比学生讲差,也不能说一支粉笔就一定不如多媒体,它们的优劣是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判断依据的。延伸出来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习惯于拿一些现成的框子、一些教学理论去套教师的教学行为,忘记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结果把教师搞得毫无教学个性。试问,你了解某位老师一学期、一学段教学意图吗?你了解某位老师管理课堂的风格吗?你了解某个班级的风气、某个学生的个性吗?在具体教学背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可以,硬要对他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这是相当主观的。所以,我认为,评价教学行为的话语权首先应该交给教师,而不是所谓的专家,也不是领导。
    到这里,我似乎可以回答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一位老师的疑惑了:书本上的知识很简单,为什么面对具体的学生就变得复杂了呢?我的答案是:因为这样的老师眼里有学生;这样的老师眼里有的不是某个学生,而是全班学生;这样的老师眼里有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还有学生的将来。
    很多很优秀的课,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就是少了点“学生意识”,少了点“终生负责”意识吧。而这种意识直接影响我们对教育理解的高度和宽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色,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写作上有一句话:“立意越高,可写的东西越多。”同样,教学上站得越高,能够关注到的东西也越多。
                                                                 2010.1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视导花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