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好课”还缺点什么
哦,天哪!
在这次视导活动中,时常被学校殚精竭虑地为学生开辟学习资源的精神所感动,为老师们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而震撼,心里时常响起这样的声音:要是我操作这些,能做到这样吗?我不敢大声地回答自己,但又时常感到那一节节好课里还缺少点什么。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叠加比较,渐渐地找到这个令我不安的东西。
我想以一节小学四年级古诗《江雪》的诵读鉴赏课例来说明我的理解。课的大致流程如下:
一、导入环节
老师问:上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一些古诗,虽然主题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它们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齐答:关于春天的。
[虽然这和中学的古诗分类鉴赏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古诗进行适当的分类,对学生的积累很有好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类概括的意识。]
老师问: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关于冬天的古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点评、表扬。
[前面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归类,这里是通过运用加以巩固,同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双得。老师的表扬里少了一个要素,如果跟一句“你是从哪里学来这首诗的”,应该更能激起学生课外学习的欲望,给那些没有背出关于冬天古诗的同学指明自学的途径。]
二、导学环节
1.解题:
老师问: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学生举手发言,发言内容由“江上下雪了”、“大雪覆盖的大江”逐步向“江上雪景图”这个画面靠近。
[此处老师几乎不作引导,由着学生去乱说,但学生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解词,而是解题,解题必须和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如果相信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解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氛围,他们是能够想明白的。学生自己或互相能够学会的东西老师不讲,是生本课堂的标志之一。]
2.感知课文:
老师布置任务:刚才大家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好多同学已经大致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大家拿出硬笔书法纸,把诗歌写一遍。
学生或背或抄,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似乎有点高了,毕竟刚刚接触诗歌,况且里面还有一两个生字,但学生大多完成得不错,不必硬拿条框来限制老师的教学行为,他对自己的学生更了解。但在阅读教学流程里横空插入写字教学内容,不够流畅,而且老师板书时学生正在写字,老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没得到体现。]
同桌交换欣赏书写情况,老师选几例加以点评。
3.诵读课文:
学生展示诵读情况,其他学生主要从流利度、语气等方面进行点评;老师适时让点评较好的同学再读,顺势纠正“径”的读音,强调“蓑”“笠”“翁”的写法和含义。
[初读阶段这样处理很得当,但老师没有板书这几个不太好写的生字,难点突破不到位。]
4.赏析课文:
(1)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交流诗歌描写的画面。
小组代表发言,描述诗歌所写的画面;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老师引导:请尝试用一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冰天雪地、寒冷、鹅毛大雪、天寒地冻、凄惨、孤独……
[这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既是近义词辨析训练,又可以把更准确的答案明确一下。]
老师让发言较好的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环境”一词下面,并要求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老师指导诵读:你能通过自己的语气语调把这些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起立诵读,其他同学评议、展示。
[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精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诗歌第一个层次的鉴赏:感受诗歌的氛围。如果老师能够明确一下,鉴赏诗歌首先要通过诗歌所写景物(意象)的形态、色彩、温度、气味等感受诗歌的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迁移。]
(2)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感受老翁的心情。
学生自由诵读,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老翁的心情是孤独、寂寞、绝望、沉重、悲伤……
[这里老师同样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以提高学生概括的准确性。]
老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心情”一词的下面,并适时发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从诗中的“独”、“寒”、“孤”等词语中看出来的。
老师表扬,并要求学生具体说说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老师要求学生齐读每个诗句的第一个字:万千孤独。
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的语气语调表达出老翁的心情。
学生诵读,并互相评议。
[这个环节属于通过关键词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难度相当大。但老师的设计层层深入,学生并不觉得困难,特别是把诗歌当作藏头诗来对学生的发现加以总结,非常巧妙。可惜的是,老师依然没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的第二个层次:通过氛围和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质疑升华,感受诗歌的意境。
老师问:这首诗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经梳理,问题集中于一个焦点:天气这么冷,老翁为什么要一个人到江上钓鱼?
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主要答案有:家境贫寒、无家可归、磨炼意志、养活家人。
[此处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另外还可以生成另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气还能钓到鱼吗?]
老师引导:你从老翁的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小组讨论,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精神”一词下面:坚持、有意志、坚忍、宁死不屈……
[此处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这些词语有哪些区别,为下文明确主题作准备。]
老师要求学生单人读,集体读,感受老翁的精神。
老师简要介绍柳宗元生平,学生自然将老翁与诗人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完成的板书如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环境
心情
精神
万径人踪灭。
……
……
……
孤舟蓑笠翁,
(省略号部分为学生完成的内容)
独钓寒江雪。
[这个环节属于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事,是将画面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相融合的一步,难度最大,课堂处理得还比较好。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是应该让学生事先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资料,那么课堂讨论的深度可能会更深一些,时间也会相对充裕一些;二是老师依然要点拨学生,要真正读懂古诗,除了诵读诗歌外,还要掌握与诗歌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