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文言文语言障碍的快捷键[3]

标签:
文言阅读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3.对称互训
中国人有一个喜双好偶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文章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在文体上的集中表现是出现了除古典诗歌外的赋、辞和骈文。在这些两两对举的语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乃至感情色彩。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这一句中的“长”是个多音多义字,究竟是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呢?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中注音为“zhǎng”,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则明确注音为“cháng”。这看似一个读音上的差异问题,实际涉及对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读“zhǎng”就是个动词,“长高、长大”的意思,而读“cháng”则是个形容词,“高大”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采用对称互训的方法就很容易确定了,三个排比句相应位置的另两个词语分别是“远”、“安”,解释为“长远”、“安定”,都是形容词,这样我们便可以判定“长”应该读“cháng”,是形容词,“高大”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下面再举几例作进一步说明: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可以根据“利足”是“脚走得快”的意思推断出“能水”为“会游泳”,“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
根据“有限”(有限度)可以推测出“无厌”中的“厌”不是“厌烦”的意思,而应该是“满足”,即通“餍”。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根据“歌”(唱歌)是个动词,推测出“弦”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弹琴”的意思。
④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这句中的“辱人”是不是“侮辱别人”的意思?只要知道“贱行”是“卑贱的行为”的意思就不会这样判断了,它应该是“低下的人格”的意思,是个偏正结构,而不是动宾结构。
⑤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让”在文言文中有“谦让、礼让”和“指责”的意思,如何确定呢?只要根据前面的“谨”是“小节”的意思,就不难判断“让”是“礼让”的意思。
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
“闻”是个动词还是个名词?根据对称位置的“义”便可以确定了,应该解释为“见闻、学识”的意思。
⑦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今天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既然来了,就安心留在这里吧”,而实际上文中的意思是“既然让老百姓依附来了,就应该让他们安定下来”,问题就出在不理解“来”和“安”的使动用法上。根据前文的意思,对“安”的理解相对容易,如果再根据“来”与“安”的对称性来判断“来”的用法,就比较容易了。
⑧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这句中的“丧死”比较难理解,但“养生”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即“供养活人”的意思,由此可知“丧死”的意思应该是“安葬死人”,这里的“生”与“死”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⑨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
这句中“扑地”容易和现代汉语弄混,但“迷津”相对好理解,是“布满渡口”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测出“扑地”不是“扑倒在地”的意思,而是“满地”。
⑩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欧阳修《秋声赋》》
“形容枯槁”今天依然用来形容人的身体和容貌憔悴,因此“槁木”的比喻义是比较清楚的,难点在于“星星”,但有了“槁木”作为对称点,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它也是一个比喻,意思是“点点白发”。
对称位置上的词语互相参照来确定某个词语含义、词性、用法、感情色彩是文言文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很简便的方法,关键在于我们要了解我们的民族心理和语言习惯,有意识地加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