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扫除文言文语言障碍的快捷键[1]

(2010-09-29 00:23:23)
标签:

文言阅读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扫除文言文语言障碍的快捷键[1] 扫除文言文语言障碍的快捷键
哦,天哪!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语文界涌起过一阵浪潮,探讨文言文阅读有没有必要的问题。其实谁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很有必要,否则我国辉煌的古代文化遗产不是白白扔掉了?外国人羡慕不已的历史文化,我们自己却要把它扔掉,多少有点子孙不肖的嫌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争论,主要是因为阅读文言文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语言障碍,我们不想费那个劲儿;如果古代语言和今天语言没有那么大的差异,我想很多人还是愿意去读的,毕竟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古代保留下来的那些文章大多属于精华。
    这里还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人究竟为什么要读文言文。我们认为,阅读文言文学习其精粹的语言固然很重要,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弄懂文言文中的含义,掌握其中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内涵,解读语言只是读懂文章的手段。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便捷的方法来扫除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可能大多数人对文言文就不会再有这么大的意见了。下面就谈谈文言文阅读中比较简便的扫除语言障碍的方法:
    1.以意带言——语境分析
    既然文言文是文,文是用以达意的,而不是为文而文,那么,阅读文言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白意思,高考文言文阅读单纯考语言的题目在逐渐减少,考对文意理解的题目在相对增加,正说明人们对文言文阅读的价值取向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既然我们对现代汉语更熟悉,我们不妨从现代文阅读谈起。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现代文阅读中遇到拦路虎,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跳过去,或者利用上下文来推测字词的意思。阅读文言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阅读的时候遇到难以确定含义的语句也可以先跳过去,当文章的大意弄懂以后,那些语句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当语句的大意明白以后,个别词语的意思也就可以推测出来了。
    文言文的写作大多是有写作背景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背景来推测全文大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大语境,借助这个语境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事件所处的时代特点、人物个性、写作意图等信息,这对理解全文大意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写作背景来推测文章大意的方法特别适合史传类文本阅读。
    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就有两处标志时代背景的内容:第一处是文后标明的出处,“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此处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明代历史。第二处是注释,“【注】①上:皇上,指朱棣”,此处进一步告诉我们这是朱棣登基以后的事件,不是建国之战,也不是亡国之战,而是朱棣平定异己的战争;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出文中的正面人物和战争的结果。有了这样的背景,阅读时我们只要理清人物关系和事件,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从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以及人物官职、行为、评价等方面去切分,就会逐步突破文中的疑难语句了。
    再说小语境,即前后文关系。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阅读时难就难在词义是不定项的,如果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这里有一些规律可循,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秩序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这些规则,我们也可以判定实词的大致含义。
    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第5题就是判断实词的含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将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恙       祸患
其中A是很容易排除的,因为“语……曰”一般解释为“对……说”,解释为“谈论”语句不通。难点在C和D上,必须利用语境来判定。先看C句的主语是什么,通过查找上文,可以发现是“众”,“识”解释为“标志”便不能搭配了;D句中“恙”可以解释为“病、祸患”,但和下一句“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连起来看,显然是说“其父兄子弟”的事情,中间如果插入“我”如何如何,语脉便不连贯了,如果解释为“担忧”,则依然是说“其父兄子弟”一事,就顺畅了。
    例子讲的是考试,是精读,如果平时为了培养语感进行的泛读,未必就要分析得如此透彻,只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根据文意来带动词语大意的理解就方便得多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通过诵读,借助文意、语脉来消除语言上的障碍。
                                                     (待续)    2010.9.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