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性思维训练

(2009-01-20 23:52:47)
标签:

阅读教学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性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性思维训练
哦,天哪!

    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文字提供了哪些信息,还要将形象的信息加以抽象化,将隐性的信息加以显性化,将分散的信息加以类型化,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概括性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实际是进行了概括性思维训练的,比如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总结,都是概括性思维训练;但是由于教学设计大多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不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因而训练缺乏明确的意识和系统的操作程序,从而导致学生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时还停留在寻章摘句的层面,不能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条理化的理解和逻辑化的表述,说到底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够。“新课标”提出了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与思维训练有些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向问题的处理,而不是处理问题的工具——思维,因而也没有明确对学生思维训练应该落实哪些要求。历年《语文考试说明》中都将能力概括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能级,其中“综合”应为概括性思维的体现,但表述模糊,具体阐释中多处出现“分析”字样,却没有“概括”一词。诚然,分析是概括的基础,但概括则是分析的目的,理解、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乃至识记,又无不以概括为基础。据教育心理学分析,概括的高度与学习的迁移成正比关系,因此,将概括性思维训练提到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据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阐述,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为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银杏、按树等依据其有根、木质茎、叶等共性归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概括出它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这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不仅扩大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范围,而且也加深了人对事物本质的了解。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比如,借助思维,人可以认识植物与动物、动植物与人类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的关系,认识体温、生物电及血液成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等等。这种概括,加深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在关系与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与改造。
    明确了概括性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概括性思维的内涵,余下的工作就是如何落实训练问题了。根据目前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以利于概括性思维的训练:
    一、淡化新课起始阶段静态的作者与背景介绍。这些知识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不是拿来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所以只在必要的时候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即可,不必作为一个课堂环节出现。况且,在日常阅读中,没有人先去搞清作者是干什么的,然后再来读他的文章,只有当阅读需要时才会去查阅。如果对学生的阅读不构成影响,何必去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呢?另外,以静态介绍的方式切入课文,也容易破坏良好的阅读心理氛围,形成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断层。
    二、整体感知课文后,不要急于去解决生字词。生字词也是阅读中的小障碍,学生根据语境基本能够顺下来,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强化即可。感知课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搞清楚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几方面展开的。有人对一些名篇名著采用“名篇概括一句话”的方式来理解,如: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孔乙己》、伟人给伟人的葬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忠臣的进谏——《谏太宗十思书》、蕴藏政治阴谋的宴会——《鸿门宴》、典型封建贵族家庭人物和环境介绍——《林黛玉进贾府》、极度贪婪的吝啬鬼——《守财奴》、罪恶家庭的悲剧——《雷雨》,“泰山端坐式”结构——《红楼梦》、“百川归海式”结构——《水浒传》、“层峦叠嶂式”结构——《西游记》、“手指交叉式”结构——《三国演义》。虽然这些概括未必准确,但基本思路值得我们借鉴,整体感知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对文章的认识,甚至可以组织小竞赛,看谁概括得更准确、更精炼。
    三、课文分析阶段也没必要一句一句带着学生去挖掘文章的微言大意,重点可以放在对文章信息的梳理上,也就是将形象的信息加以抽象化、隐性的信息加以显性化、分散的信息加以类型化,分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大的范围可以设计这样的讨论话题: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范围则可以设计这样的讨论话题:这几句话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的?如果颠倒一下顺序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对文学色彩浓的语段可以这样设问:这几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如果去掉这些手法应该怎么说?对抽象的语句可以这样设问:这句话是对哪些语句的概括?具体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展开思路,头脑中就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图像,其它的阅读障碍往往也迎刃而解,任你如何出题,也不会答得茫然无序。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概括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些大的环节。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概括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很重要,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主要工具;我们要有明确的意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以训练,不能让学生面对较长的文本不知所云,面对变化万千的试题不知所措。
                                                              2009.1.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竹忆
后一篇:淡去的乡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