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园

(2008-06-07 00:00:55)
标签:

感悟随笔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家园 家园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精神是家,物质是园,二者合起来才是家园。
    家和园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在复杂的生活面前,它们往往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你一时难以适从,这恐怕要像处理复杂的代数题词那样,假设几种情况加以讨论。
    讨论1: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物质之园在前,精神之家在后。据马克思说,物质是决定精神的,如果大脑都没发育好,精神也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同理可证,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也必是先物质而后精神的,司马迁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一出生便要吃,稍大些又关注穿;穿是先求温暖而后求美——单一的物质追求终于衍生出一个多彩的精神世界。
    当然,物质决定精神并不能说明物质之园一定比精神之家来得重要,就好比蜜蜂嗡嗡嗡,苍蝇也嗡嗡嗡,但两种嗡嗡嗡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讨论2:从物质之园和精神之家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截取一个片断,二者的重要性则随截取位置的不同呈现出互补性。比如说,在物质相对贫乏状态下,精神的力量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人间到处是一片废墟。有两个美国人去访问一家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离开那里以后,两个人在路上谈起了观感。甲问: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乙说:一定能。甲又问:为什么回答得这么肯定?乙反问:你看到他们在黑暗的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甲说:一瓶鲜花。乙说: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鲜花,那他们一定能在这片废墟上重建家园!
    物质之园的荒芜,引发的不是精神之家的萧条,而是更加繁盛,这看似违背规律的现象其实恰恰是规律的体现。你想想,一头猪吃饱以后能干什么呢?如果让它处于饥饿状态,它就会想着法子找吃的,脑子自然就快速地开动起来;脑子开动,精神之家才会五彩缤纷。说了您别不高兴——很多时候,人跟猪没什么本质区别。
    相反的,如果精神之家不够殷实,而一味地去拓展物质之园,则往往导致人格的畸形,民谚说“小人乍富,挺腰洼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前几年我们讨论过一个话题,“为富不仁”与“为富未必不仁”,我们大多停留在为富者的行为上,很少深入到对物质与精神的比例关系的思考。有了钱只想吃喝嫖赌抽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他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有了钱还要去想自己的亲友、乡人、社会的人,你不用想也能知道他的精神之家里种的是什么树木,开的是什么花,结的是什么果。
    可见,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并非正比例关系,不要以为有几个钱就是贵族,也不要以为自己没钱就只能当奴才。从整体情况分析,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图呈倒“U”字形,横坐标是物质,纵坐标是精神。当你有一枚邮票时,如果有人跟你要,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送给他;当你有五枚、十枚或更多邮票时,你可能就不会这么慷慨了。存钱也是这样,假如你只有九万元,你的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十万,而当你超过了十万,你的下一个目标就不会仅仅是十一万,可能是十五万、二十万。只有到个人的积累达到了很少有人企及的高度时,人才会再从物质追求中走出来,转向精神领域。
    讨论3: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任何人都是由两个侧面合成的,即物质性的人和精神性的人。不同的是,不同人的身上二者的比例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生存条件下,两方面的显、隐特征也不同。
    一般说来,读书人更注重精神之家的建设,古人称之为文人雅士;当今社会就未必如此了,身处物质化社会里,很多人读书写书的目的不再是传承精神文明,而是以物质追求为主要目的。所以有人惊呼精神世界沙漠化,有人慨叹斯文正在被一些人当扫帚使用。“先富口袋还是先富脑袋”曾经也是热门话题,现在似乎没人再说起它,因为“两袋”都空的人被称为废物,只有“脑袋”而没有“口袋”的人当然是呆子,只有“口袋”而没有“脑袋”的人叫什么呢?一时还真没有合适的名词。这才恍然大悟,虽然天天喊“两个文明一起抓”,据说还要“两手都要硬”,而实际上“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才是核心!所谓的精神文明只能去给物质文明端茶倒水、开车拎包,正如各地发明的五花八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主角干着剧务的差事,台上蹦来跳去的却是制作人。难怪现在人都不知道自己信仰的到底是神还是佛,经常让佛祖如来和上帝耶稣一起来给我们说对口相声。
    既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精神的尴尬就在所难免。穷人去偷去抢,富人去显摆去挥霍,大学生自杀,中学生厌学,当官儿的不卖红薯卖红印,医生不看红疱看红包……社会道德的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被突破,公德像生长在甘蔗林里的竹芽,没被连根拔起已属万幸,哪里还有空间去展什么叶、显什么节?
    每当出现因精神匮乏而人格异常现象,我们习惯于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个人人格分裂,归因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没有人发自肺腑地说:这是社会问题啊,我们的精神之家已经抛荒了,我们失落了精神领袖,我们是拿着文明手杖的瞎子……
    “不食嗟来之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粒粒人格的种子无处播种,所以有人有家而没有园,有人有园却没有家——这样的人生都不正常。
                                                2008.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字路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