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饶舌”的魅力

(2008-05-29 23:52:46)
标签:

写作漫谈

文化

分类: 写作探路

“饶舌”的魅力 “饶舌”的魅力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一个和尚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小诗,流传的原因不是它的意境有多美,而是它每一句都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的每一句都不符合语言规范。一首诗因为语言啰嗦而流传,不能不引起写作者的思考: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把思想感情流传开来,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去领悟作者使用的语言呢?
    这个问题,很多写作理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要我来饶舌。我想说的是,一些违背语言法则、显得饶舌的语言恰恰能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产生浓厚的辞趣,让人读之难忘。
    记得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的开头有这么几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管后面文章要讲什么,这两棵枣树的形象已经随着这句出人意料的语言深入人心。什么是好的语言?用最平常的词语和句式,制造出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就是好语言。
    汲安庆老师将文学语言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概括为“语言陌生化”,他引用形式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的话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据此,汲老师分析了拟人、比喻、通感、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和词语的错位、主体与背景的倒置等艺术手法的“陌生化”效果。
    可是,像我上面举的几个例子,算不得什么修辞手法,也不是什么艺术手法,应该如何对其加以归类呢?我只好委屈它一下,将它称为“饶舌”。日常生活中,饶舌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儿,可是恰当地用于文艺作品却能显示出语言的魅力。
    “今天,在这里,蓬荜生辉,人山人海,海枯石烂……”正是这些饶舌的语言,使得赵本山在小品《火炬手》里成功地塑造了老农民黑土憨厚的形象,他那前言不搭后语的成语堆砌,既表现了人物激动不已的心情,又让观众忍俊不禁。仔细考察众多小品,大多有些“饶舌”的语言。幽默,是饶舌的主要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是很喜欢用“饶舌”语言的,他在小说《祝福》的开头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是违背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这一基本原则的,这大致像我们说“弯弯的月亮像月亮”吧。但是,它却十分突出地渲染了新年将至的氛围。至于后文鲁四老爷反复说的“可恶!然而……”,“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等语言,则更耐人寻味。可见“饶舌”的语言总是很耐咀嚼的,能吸引读者细细地品味作者要表达的微妙的情感。
    这种“饶舌”的语言在散文、小说、当代诗歌和流行歌词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几乎是无往而不胜,都能铸炼出隽永的语言韵味,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和微妙的情感。例如莫怀戚的《散步》里有这么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家伙看到了一家人的特殊组合,说出这么一句童趣十足的话,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则很深刻。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奶奶和爸爸一起走,妈妈和我一起走”,就完全失去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也无法表达母子情深、代代相传的深层含义了。而刘以鬯的小说《打错了》,前后两部分则几乎全是重复的,那更是饶舌得可以。
    在平时写作或写作指导时,我们往往喜欢盯住语言的基本要求,即规范、通顺、简明,因而扼杀了很多创造性表达。实际上,生活的语言是十分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对语言创造性使用的空间也应该是十分开阔的,我们不能仅仅盯住书本上那些别人使用过的语言,并以此作为使用语言的标准,而应尽可能地使语言得以创新,因为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只要读者能够看得懂,为什么一定要死死守住前人的语言规范不放呢?读当代作家的作品,经常被他们大胆的语言所吸引,而那些语言的组合方式,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很多是不符合规范的,我们能说这些作品不是优秀作品吗?
    我知道,我的这些谈“饶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饶舌,因为从古至今,真正的语言艺术从来就没有理会什么语法规范、修辞原则。琦君在《泪珠与珍珠》里就提到过这一现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岂止是冰心,散文大家朱自清也用过这种比喻方式,他在《荷塘月色》里说“叶子与花也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用抽象的、陌生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熟悉的事物,就是对既定修辞原则的一种突破啊。没有这样的突破,哪来的联珠妙语呢?
                                                    2008.5.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杀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