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禹锡啊,禹锡

(2008-05-24 17:28:25)
标签:

艺术赏析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禹锡啊,禹锡 禹锡啊,禹锡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近日颠簸,时而陆行时而空飞,感慨万千。鲁迅先生云“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我无缁衣,并且也没有月光,只得效初习作文者,搜罗些古事古诗以寄情怀,料二三好友观后便知一二。
  刘禹锡(772~842)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生长在江南,受江南地区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授太子校书。此后历官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召回长安,又因赋诗获谴,再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敬宗宝历二年(826)始被召回,先后任尚书省主客郎中、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文宗开成元年(836)后,担任秘书监;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晚年虽闲废多病而志意不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诗句,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天论》三篇论证了“天”的物质性。文中还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命题,阐述了国治法行对于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在《因论》七篇中,能注意到客观事物中广泛存在着的祸福、小大、利钝、声实等互相对立的矛盾因素,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表现了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刘禹锡在政治上反对墨守陈规,主张“稽弊而矫”,“唯变所适”。在地方官任上,他能因时制宜,兴利除弊,故所在多有卓著的政绩。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其在巴东民歌基础上创作的《竹枝词》,词意高妙,风韵天成,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其七言律、绝,精警含蓄,多为传诵名篇。白居易曾尊主为“诗豪”。散文则不拘一格,尤长于论说。宋姚铉把他同唐著名古文家李翰、梁肃等并称为“文之雄杰者”。
  “永贞革新”的两个首领王叔文和王伓在失败后被流放至死,八个重要人物被贬为各州司马,所以也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八司马”当中有两个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善于写散文,刘禹锡擅长诗歌,他俩不仅革新的志趣相同,而且还是好朋友。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他胸襟坦荡,依然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在永州听说那里有很多毒蛇,老百姓常被咬死,柳宗元出于对百姓的关心,专门去寻访捕蛇人,由此写出了一篇传世名篇《捕蛇者说》,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刘禹锡被贬到郎州(今湖南常德),像永州一样,郎州当时也是个边远的荒僻地区,他像柳宗元一样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没有被打击折服。他们就这样在各自的任地住了十年。
  在这十年时间里,朝廷里却发生了变化,有些人想到他俩是有用之才,就向唐宪宗建议调他们回京做官,这样,两人又回到了长安,由于二人在边荒地区呆久了,对长安的官僚生活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刘禹锡为此常常闷闷不乐。有朋友劝他去游访京都的一座道观叫玄都观。这座道观以桃树著名,又时值春天桃花怒放季节,看到桃花,或许能散散心,刘禹锡就和朋友一起去游桃花观。他看到了桃花,感慨人事皆非,又联想到自己被贬再度返回长安,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由心潮澎湃,感叹万千,于是挥笔即兴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很出名,这篇新诗一出来,就被人到处传诵,有些大臣本来反对朝廷召回刘禹锡,他们细一琢磨,发现这首诗名为写桃,实质上是讽刺他们这批新贵的,就向宪宗报告。唐宪宗就将刘禹锡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当刺史。
  柳宗元的处境同样不妙,他与刘禹锡同时被贬为柳州刺史。播州比柳州远,刘禹锡家有八十岁的老母,如果同时赴任,老母哪堪远行之苦;如果将母亲留在长安,又增相思之戚,所以柳宗元上表,要求与刘禹锡对调。又经宰相裴度说情,唐宪宗将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他后来又换了几个地方,过了十四年后,宰相裴度设法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回到长安正值暮春季节。他想起了那个玄都观里的桃花,就旧地重游。原先的桃树,由于无人照料,一片狼藉,由此他联想到十多年前那些有权有势的“新贵”们都一个个倒了台,而自己仍老来弥坚,仍坚持着当初革新的主张,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的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成语“前度刘郎”即是从此诗中概括而来。
  一些大臣听到刘禹锡的诗,认为他又在发牢骚,又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不久,又将他派到外地去当官了。
  说起桃花诗,有一件事虽然与柳、刘并无联系,但在当时算是一段趣话,有必要叙述一下。差不多与刘禹锡同时期有个诗人名叫崔护,住在长安,一连参加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心中很不痛快。这一年清明节,他独自一人到城南去散心,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村子,他敲开了一户村民的院门,想讨口水喝,开门的是个美貌女子,亲手为他捧出一碗水,当时就给崔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又来到山村这户村民的家门口,只见门上着锁。他的心情非常惆怅,于是在一扇门上题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过了几天,他放心不下,不知那美女到哪里去了,实际上他已经暗恋上那个山村美女,于是就再次来到山村。有一位老人开门迎接他。当老人知道崔护就是门上题诗的人,便告诉崔护,他女儿去年清明之后,茶不思饭不想,得了重病,前些日子他带着女儿出外求医,回来时女儿看到门上的诗,毛病更重了,现在刚死去。
  崔护一听,知道那美女也爱上了自己,害了相思病,便要求进门去向女子诀别。他来到卧室见那女子容貌如同生前一般,像桃花一样鲜艳,只是一动不动地挺在床上,就流泪喊道:“你快睁开眼睛吧!想念你的人来了!”
  一会儿,竟然出现了奇迹,那女子睁开眼睛又复活了。老人欣喜若狂,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后来崔护终于考取了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
  不管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却不由使人想起北宋时期的一位大哲学家程颢的那首《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除了两首“桃花诗”外,刘禹锡还有一首诗让人刻骨铭心,那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2008.5.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里花香
后一篇:米粒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