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兽仿生

(2008-04-26 23:55:39)
标签:

生活百态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鸟兽仿生 鸟兽仿生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钱钟书先生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续写:这只乌鸦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
    对这个问题我也有几句话要说:上帝要选百鸟之王,他的标准是不是有点问题?美丽的鸟就一定能统率禽类吗?如果说乌鸦犯的是虚荣和窃取之错,那么上帝的错误则在于以貌取才,表象是容易伪装的,这就给钻营者提供了机会。当然了,上帝都可能犯的错误,我们想不犯都难,这是天性嘛。钱先生的续写用意当然仍在对乌鸦进行批评,但也可以从反面来理解——咱们把那些花架子、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都去掉,看看孔雀、天鹅究竟比乌鸦有什么过人之处!
    如果说上帝定错了用人标准是一时疏忽,也还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上帝也未必是圣贤嘛;但是如果他老人家是故意如此,那乌鸦就真是一头呆鸟了,因为它认为孔雀的羽毛是漂亮的故而借用,其实上帝完全可以说黑色羽毛才是最漂亮的,关键是乌鸦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上帝认为、相信、宣布黑色的羽毛最漂亮。
    《论语》里子贡用过一个比喻,“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意思是人的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之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之皮一样。内外兼修,文质彬彬,当然是君子的标准,但是如果做不到二者兼备,我们是追求内在修养呢,还是外在表现?只要头脑还没有变成古董的人都知道答案。这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判断皮质的标准不在我们手里,不论是虎皮还是狗皮,总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吧,弄几根让你一时难以分辨的花毛装饰一下,没什么大错,风气使然嘛。就算事后分辨出来了,上帝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标准,这也是通例。当然是非标准还是要说明一下的,只看重自身修养的人固然是呆子,而只追求表面花哨的人只能是小人。
    但是事情总是会向人们可以理解和容忍的范围之外发展。为了证明自己身上的确是虎皮,有些犬羊还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打扮成老虎了,模仿老虎的眼神、声音、作派,甚至梦想和老虎享受同等待遇。这不仅可笑,简直是找死!
    说到这里,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件小事。周末没事,几个朋友相约到郊外去吃农家菜,动因很简单,现在饭店的菜已经失去了菜的味道,各种调料让你不知道吃的究竟是什么,于是想起受穷的时候偶尔吃到的那些好饭菜,这跟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有一次生病想吃当乞丐时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有些相仿,无非是换换口味,说得玄乎一点是追求返璞归真。农家饭店老板问:野味,吃吗?这是有原则的,环境保护嘛,稍有知识的人都会自觉遵守,你把老虎啊、野鹿啊、丹顶鹤啊弄到桌上来,就算想吃,谁又下得了筷子啊!农家老板笑呵呵地说:怎么会,不过是野兔。这倒是可以吃的,因为野兔们也会破坏庄稼嘛,差不多可以归入害虫之列吧,当年麻雀不就是被当作害虫来剿杀吗?而且野兔这小东西的繁殖能力很强,现在虎没了,狼没了,鹰没了……一句话,除了人,能吃野兔的东西几乎都没了——总不能让这些可爱的小东西空老山林、觉得自己一世无成吧?吃!
    一边吃一边夸,这野兔就是比家兔肉香。吃着吃着,有个家伙牙被什么硌着了,吐出来一看,乖乖,一颗铁珠子!一把将老板揪过来就要发作,老板说别别别,那是打兔子的枪子儿。原来如此,还真是野兔呢!这下刚才那两个有些怀疑的家伙也吃出野兔味道来了。后据小道消息,这家饭店卖的绝对不是野兔,而是家兔,只不过杀兔子的方法与众不同,是枪毙。我们大吃一惊。家兔们有知,也一定会流泪申诉:我们知道自己是必死的,这在主人不辞辛苦地喂养时就看出来了,但以为刀或绳而已,谁料还有枪毙之法。你们受骗上当怨不得小的们哪!
    说的也是,人类之所以不是其它动物的食物,智慧是根本原因嘛。老板是兔子的凶手,也是食客的骗子。不过也怪不得老板,谁让食客们总是觉得野鸟与家鸽的味道不一样呢!
    比较起来,乌鸦的伎俩实在拙劣,而人类的仿生技能则已达到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就是进化。或许某一天就有人指着虎皮说:这是狗皮。又指着家鸽说:看,这里有这么多野鸟!
                                                         2008.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于山腹
后一篇:感受病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