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丢手绢儿

(2008-01-15 23:52:27)
标签:

生活变迁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1.gif 丢手绢儿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丢,丢,丢手绢儿,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大凡有一些年纪的人,对这首儿歌都不会陌生,对唱这首歌儿时的情景也一定非常熟悉。这是一个不知起源于何时,但可以肯定流传了很久、很广的游戏,一圈儿小朋友蹲在那里,一个小朋友拿着小手绢儿在后面跑,悄悄地丢在某个小朋友的身后,发现的拿起来接着跑,没发现的就被抓进圈子里表演节目。
    现在的孩子们大概不玩这种游戏了吧?因为手绢儿差不多已经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把手绢儿玩丢了。尽管取而代之的纸巾更加方便、卫生,可是想起曾经有着那么多内涵的一方小帕子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怅然。
    据资料记载,手绢儿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人们每天洗脸时,就已经使用了手巾,当时称“巾”。在封建的中国,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在使用巾时也有区别。一是男女不能共同使用一条手巾,二是手巾的执拿必须是女人,由此可见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但汉朝之前的手巾,只是为了洗脸时才用,平时并不用,所以称“面巾”更恰当些。
    汉朝以后,“巾”的用途扩大了,平时流泪也拿来揩拭,这时,有人已称“手巾”了。到了唐代,手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帕”的名称便是这时候兴起来的。“缏便红罗手帕子,中心细画一双蝉。”(唐人王建《宫词》之四)从这首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时的手帕已有绘画刺绣,成为一种很美的装饰品,它已超出了生活日用品的范围。或许是手帕越来越鲜艳精美的缘故,明代以后,手帕竟成了妇女们美好的象征饰物。当时,一些交往深厚的妇女,往往自称为“手帕姐妹”。
    手帕何时变成男女共享之物,不得而知,但用它来传递男女之间的特殊情感却是非常早的,《汉乐府》中有诗云:“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幌中书。”南宋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在一句“泪痕红浥鲛绢透”中凝结成凄美的别离。手帕的这种功能,到《红楼梦》里宝黛二人可以说发展到了极致,那荡气回肠的《题帕三绝句》,至今读来仍让人为那一对小儿女的痴情动容,我把第二首写在这里,供爱好者欣赏:“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就我所知,以帕传情的习惯文革前后还是相当盛行的。前两年,一位同事看我还在用手帕,笑着说:你土不土啊,现在谁还用这个!我说:土也不只我一个人,莫非你从来没用过手帕?她倒是说了一句实话:我找对象的时候,第一个标准就是这个男人带不带手帕。那是一个男人对生活是不是讲究的标志嘛!这片小小的花布还曾充当过身份的标志呢。
    也就几年前吧,上点档次的饭店里都要提供手帕,术语叫“口布”,叠口布是一个服务员是否称职的指标之一。有人借此讽刺吃喝风,说有一个官员,天天出入于饭馆酒楼,带回家的口布不知道有多少。老婆觉得扔了可惜,就拿了一些缝成了短裤。有一天官员去洗桑拿,外衣一脱,差点把浴室里的人笑翻天,原来那口布上都印着酒店的广告词,这位仁兄左边屁股上写着“新鲜可口”,右边屁股上写着“好再来”,前面还有一句“欢迎光临”。
    真不明白,这个承载着或雅或俗的文化的小物件儿,怎么说丢就丢了呢?前几年看冯巩演的电影,好像叫《结婚证》吧还是什么来着,片尾又听到了那首陪伴了我童年的歌曲:丢,丢,丢手绢儿,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一时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用手绢儿擦汗拭泪也罢,至少应该给孩子们留下点有趣的东西吧?不过现在的孩子也未必还喜欢这样的游戏,手绢儿看来真的玩丢了。有位网友还写了一首词:
    “斜阳不许塘柳孤,梦中忽惊少儿途。三分新色春天绿,几许稚音小手酥。
    童心重,笑声舒,圈圈轻步绕侬予。嗔人廿载相逢处,手绢而今可有无?”
    丢了就丢了吧,虽然我们这年龄不好意思再去重温旧梦了,但那首歌儿是不会忘记的:丢,丢,丢手绢儿,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
                                   2008.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问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