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石与生枝
——叙事类文章写法例谈
叙事类文章是我们最常写的,但是却往往写不好,主要问题是事件写得过于单一、平淡,从而导致主题像是生硬地贴上去,可读性不强,主题表达也不充分。如何才能使叙事类文章写得丰满而深刻呢?笔者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中有些微的感受,愿与大家共享。
一、投石法——给平淡的事件加入干扰因素
先讲个故事。传说苏小妹和秦少游新婚之夜,为了试探丈夫的才情,让秦少游答出三道题方可入洞房。前两题不说了,只说这第三道题。这道题是要求做个七字对儿,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思来,这对出得极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听得谯楼三鼓将阑,构思不就,愈加慌迫。却说东坡此时尚未曾睡,且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踱步,口里只管吟哦“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做推窗之势。东坡想:这必是小妹以此对难他,少游为其所困矣!我不解围,谁为撮合?急切思之,亦未有好对。庭中有花缸一只,满满地贮着一缸清水,少游步了一回,偶然倚缸看水。东坡望见,触动了他灵机:“有了!”欲待教他,又恐小妹知觉,连累妹夫体面,不好看。东坡远远站着咳嗽一声,就地下取小小石块,投向缸中。那水为石块所激,跃起几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于是提笔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一缸水本无故事,可经东坡投进一块小石,便生出无限妙趣。同样的道理,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是平淡无奇的,如果我们为它加入一点干扰因素,它可能就变得不平常了,从而产生出一些情趣或哲理。且看一个例子:
囚犯每天出来放风的时候,都会呆呆地注视那面墙。士兵向监狱长报告,说他有轻生之念。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监狱长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打消囚犯的轻生之念,但是毫无结果。
就在监狱长一筹莫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靠近墙根的地方长出一棵向日葵来,那是高墙内惟一的绿色。监狱长奇怪地发现,那个囚犯不再盯着那面高墙了,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这棵向日葵。(节自朱成玉的《向日葵》)
写囚犯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如何才能把这类题材写出新意来呢?作者巧妙地移植进来一棵向日葵,于是这个烂熟的话题便产生了新意:向日葵会给这个囚犯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看完以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和推陈出新的高超写作技能。
道理并不复杂,关键是想到去用,目的性要强。有了这两点,只要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选择一个恰当的干扰因素就可以了。当然,干扰因素的介入点也要进行设置,否则会出现油水分离现象。
我曾经写过一对父子闹矛盾,然后寻求和解的事情,心理斗争当然是不可少的,但如何将两个人寻求和解的意思表达出来呢?我选择了“卫生间”这个干扰因素,并按照家庭生活的常见现象进行安置:“第二天早上,爷儿俩都是满脸倦容地往卫生间走。爸,你先用吧。小泉说完低下了头。父亲也不说话就进去了,过一会儿喊:小泉,把我的刮胡刀片拿给我,在我包里。”
要想改变单一的叙事,就要想着通过投入对事件加以干扰的因素,从而使事件变得丰富,主题走向深刻。
二、生枝法——让简单的事件节外生枝
一些写作书上谈到叙事的时候,总爱用“笔墨集中,不枝不蔓”这一类的语言,这话难免有些偏颇,仿佛叙事从头到尾就只能写一件事。事实上,写作不仅如看山一样不喜平,也如观树一样不喜直,那种根茎虬曲、老干横斜、枝叶婆娑的树是不是更具观赏的内涵呢?如果说稀疏的竹给人一种简约之美,那么满身疙瘩的老柳则给人一种繁复之美。
在日常写作中,特别是学生作文中,所叙述的事件不是复杂了,而是繁简不当,我们不能因此就提倡学生只写简单的事件,那样会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变得简单化,像在做一道问答题,缺少那种摇曳生姿的文学意韵。
例如写长跑吧。有的同学写了从开始到结束的跑步过程,在叙述这个事件的过程中,写了自己身体上的感受,还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得到做事应该有毅力这样一个启示。而有的同学除了写这些,还把自己的思维带到更远的地方,写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写到九死一生回到汉朝的苏武,写到屡遭挫折却依然豁达的苏轼,最后再写回长跑,写出感悟。这样的文章杂是杂了一些,可是我们从写作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角度来考查,怎么能说它不如前一篇呢?当然,初学写作的人可能组织不好复杂的材料,但这只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思维水平问题。
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关键就是选好将另一事件引入的节点,把握好生发事件的详略,这就好比对一棵树剪枝修杈,留枝留在什么地方,让这根斜枝如何生长,这是要有点匠心的,这点匠心就是如何才对表现主题更有效。
让简单的事件“节外生枝”,目的不仅仅是让文章的形式显得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增加文章的内容含量,使观点的表达或者表现更充分、更深刻。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写散步的题材。如果只写自己一路看过去,所写的无非是景物与心情;假如我们走到某个地方遇到一个人,文章的内容就可能变得丰富起来,哪怕和这个人一句话也不说,至少我们的心理活动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的因素。
采用“节外生枝”写出来的好文章是不胜枚举的,试想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如果没有玛蒂尔德在小说的结尾碰到老友珍妮,小说的价值该打多少折扣啊;莫怀戚的精短散文《散步》如果不是在散步的途中遇到了岔路,该是多么平淡无奇啊;王恒绩的长篇散文《疯娘》如果没有那株野山桃,怎么能如此催人泪下呢?
有一篇文章《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中说,写作要“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是没错的,不过只是谈了一些文章外在的观点,写作最本质的价值取向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包括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投石法”和“生枝法”,正是基于这一层面的写作训练。
2008.1.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