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这次上路,赵肃他们调整了方向,一路向河东道走去,他们决定先去父亲的老家,根据情况再去母亲的老家。
走了两天,他们来到了幽州境内。刚到城门口,就看见一群人围在城墙边看一个告示。赵肃下马上前,看清是大将郭子仪在招募兵丁,告示中特别说明,“文武双全者,不论身份,一律擢拔使用”。四方问:三哥,这里也在拉壮丁吗?赵肃说:这是朝廷的军队,在征兵选将。可惜当初没听父亲的话多读些书,自己也没有毅力把武艺练好,要不,这倒是个光宗耀祖的好机会!四方说:既然想去,就去看看,说不准就行呢。动手有我,你出出主意就行了。赵肃被说得有些心动,祖上就是名将,如果自己能在战场上挣得一官半职,也算是对父母有个交待了。他对四方说,那我们就去看看。
来到衙署,果见这里人山人海,有几个军官模样的人在一个一个地筛选前来应征的人,先登记姓名籍贯,然后问几个问题,报武士的去左边的场地上演示自己的本领,报文职的到左边的室内接受考核。赵肃说:四方,我们分头报名吧,你去报武士,我去报文职。考完以后不管选中选不中,我们都在这里汇合,不要走散了。四方点头,二人报了名,都通过了初检,然后分别去接受考核。
单说赵肃来到右边的房子里,早有五位兵曹司兵参军事端坐在堂上。赵肃有些紧张,虽然在家也经常和知府大人闲话,可那毕竟是清谈,说对说错都没有关系,现在是要做正事,要一刀一枪去打仗,心里哪能那么坦然?他在脑海里旋风般地搜寻勇气,他想起了父亲,想起父亲为阻止母亲的婚事而不顾性命,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大不了选不上,自己本来就是来试试的,选不上就和四方继续去探亲,人哪能什么都行啊!他暗暗吸了口气,压制住内心的慌乱,按要求大声报上姓名、年龄、籍贯。
考核开始了。中间一位大人目光如电,问赵肃:你——学过兵法吗?赵肃答:不曾专门研习,小人祖先赵括曾熟读兵书,可惜不会灵活运用,只知纸上谈兵,以致兵败身死。小人以为,用兵之法重在实战,根据敌我双方情况、地形气候来制定方案。
大人又说:那么你说说你对战事的理解吧。赵肃说:打仗的关键是让对方屈服,不在杀人多少,如果不动刀枪就能让对方降服,这是最好的策略,万不得已,也应该以势为先,以力为后,当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出使渑池就是一例。为将者应做的是将军队训练强大,以此作为后盾,以夺对方之势;如果一味打打杀杀,那只不过是个初级棋手。说到这里,赵肃差一点笑出来,他讲的这些东西,不过是从象棋里悟来的,实在和打仗相去甚远。
右侧那位大人对赵肃的回答似乎很感兴趣,放下手中的笔捋着胡须说:如果给你五十人,让你去对百人,你有什么策略呢?赵肃说:自己处于劣势,想取胜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有利地形,以一敌二,二是让对方产生内耗,使他们十不敌一。这就像下棋,当自己棋力弱于对方时,就要回避对方的锋芒,通过棋子移动来调动对方兵力布署,使之车不能畅行、马不能落足、炮没有山架,我方再集中力量进行局部围攻,以期获胜。几位考官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说:看来你是下棋的高手啊!但不知你能否在棋盘上说服我们。中间那位考官说:几位大人继续考核,我和这个小伙子过过招,看他说得是真是假。
两个人来到侧室,摆开棋盘对起阵来。赵肃说:大敌当前,大人请执红子。摆好棋以后,赵肃将左侧的车和马翻过来放,说:大人要考查小人以少胜多的能力,这两枚棋子虚放。于是二人杀将起来。赵肃先摆好守势,然后只用右边的棋子组织进攻。本来他的兵力弱了很多,可是这几枚反放的棋子总是挡住考官的棋路,过又过不去,杀又杀不得,反倒比正放更让人难以下手,而他右侧的棋因为不必顾及左侧,车马炮长驱直入,很快就抢了先手;等到把对方冲得七零八落不成阵势,赵肃把反放的棋子翻过来,说:大人,如果是您带兵,会坐视自己的一支军队陷入困境吗?有这么长时间调动,我们的援兵该到了吧?这两枚棋子一参战,对方的心脏立即暴露在炮火之下,只好推盘认输。大人拍拍赵肃的肩膀说:好小子,不错,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你虽然没读过兵法,但心中自有战场,就做我的兵曹上戍吧。大人又仔细端详了赵肃一番,觉得这个孩子眉清目秀,一脸机智,更加喜爱,又说:你就在我的帅府行走。原来这位大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将郭子仪,因为战乱陡起,军中人才匮乏,才穿上普通官员的服装亲自参加考核。赵肃谢过郭帅,又说:小人有位兄弟与小人同来投军,此人勇力过人,但做事冲动,小人对他很不放心,不知能否与小人安排在一处,以便节制……赵肃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外面一片吵嚷。
原来四方来到校场,只一个亮相就被考官看中了。他把地上的石锁用脚尖轻轻挑起,然后像孩子玩棒槌一样舞得呼呼生风。考官让他用一用兵器,那条沉重的长枪在他手里却像一条绳子一样随身形游走,只看得场上人个个叫好。考官让他到另一间房子里去登录军籍,他却说没和哥哥商量,要去找哥哥,其实他是让李得宁兄弟俩讲的军队里的情况吓坏了,担心三哥吃亏。军事重地,哪是他可以随便走的,于是便吵嚷起来。
赵肃赶紧走出来,喊道:四方,不要乱来,我在这里,已经通过考核,你可随长官前去办理手续,我们一会儿再见。四方看见赵肃,放下心来,才和考官走了。
从此兄弟二人就跟随郭大将军平定安史之乱,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当时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奇特之处,老了以后,赵肃和兄弟几人谈起投军之事,才觉得年轻时候做事实在没谱,好好的去探亲,竟然改变了人生的方向。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吧:一个偶然的事件,对人生的影响往往比规划好的更大。这可能也就是老人对年轻人不放心的根本原因吧。但赵肃他们似乎并没有走错路头,以后的故事会让我们明白。
(待续)
2007.1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