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园叹

(2007-11-22 23:51:55)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生活絮语
游园叹 游园叹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我不喜欢游园,原因并不复杂,就是更喜欢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按照它们原本的形态存在着,生存着,而山水草木一旦加入了人工的成分,那就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所以经常在朋友们聊起何处园林是什么风格、有什么美学趣味的时候,我就不得不三缄其口,同时心里还生出对那些名园的愧疚。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又不是个能坚持己见的人,常常要跟随主流人群走进一些园子。
    昨天游了厦门的园博园。顾名思义,是把天下的名园做一个缩微,把园子本身作为艺术品放到一个大园子里来供人欣赏。
    进得园来,发出了第一声慨叹:太大了!这个园子离单位并不远,五六分钟车程,建造的整个过程都有耳闻,平时进进出出总是要从门前经过,对其规模是很清楚的。但真正走入其中,还是觉得大,大得让自己觉得很渺小。从中心展馆进入,走了岭南园区、江南园区、北方园区、民族风情园区、闽台园区,重点参观了杏林阁。然后来到“海上生明月”,可惜是白天,所有的喷泉、灯光都未开动。想到教育园区,还在施工中,没能进去。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国际园区、现代园区还没来得及去,就已经到中午了。应朋友之邀到餐饮区就餐,然后沿园博大道于三点多钟走回南门,竟觉得双腿酸麻。这还是可走的园区,东侧的水区就是一个很像样的海湾,海风吹动,波涛澎湃,差不多可作望洋之叹:这是谁落下的大手笔!
    园中时水时坡,倒也平常。待跨过空明桥、清远桥、浩月桥、蕴珍桥,连慨叹的声音也发不出来,心里只有一句话:园子还可以做成这样!那可不是江南的石拱桥啊,其规模和生活中所见的各类大型交通桥完全相同,而其形制又各具特色,以其造型优美和现代令人叹为观止,而这样的桥有十几处之多。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把它们描绘出来,默默地在心里想:就是这桥,该耗费多少资金!记得有一年游颐和园,据说那是慈禧老太后挪用了北洋水师的经费才建成的呢,我想当时建园的费用和眼前的园博园比起来,大概只是一点散碎银子吧。游颐和园的时候,我偏爱长廊里的绘画,一路走一路拍照,走得腿也酸了,看得脖子也酸了,但我心里知道,那是一个置国土苍生不顾的荒唐之园;在园博园里,我偏爱园中的桥,那是流动的建筑、凝固的音乐。
    走进江南园区,青砖碧瓦,各种鲜艳的色彩搭配,翠竹芭蕉掩映,乌篷小船轻荡,让人仿佛来到了画里。钱庄、药铺、米行、酱园、书斋、当铺、染坊……这是扬州、苏州,还是杭州?来到杏林阁,图片、书法、雕像,有文士有武将,跨跃着古今的八闽大地,连接着台湾和大陆,让人顿生时空错位之感。流连土楼,驻足水车,面对形态各异的古榕、山石和雕塑,眺望喷泉和彩虹,人与自然的融合,现代与传统传承沿革,设计者的匠心让人无不叹服。
    应该说,园博园目前还比较粗糙,文化的内涵还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明珠。看到那些无法尽赏的建筑,我的眼前浮现出圆明园的画面,精美的石柱、依稀可辨的楼基,我的耳畔回荡着八国联军的狞笑,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哀嚎惨叫……那是一个屈辱之园。是谁把我们从噩梦中唤醒,是谁让我们享有今天的繁荣?过去的事情不必再反复吟唱,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关注民生,就为老百姓负责吧,有了这样的手笔,就是要把中华大地建成一座花园也不是一个幻想。
                                         2007.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路上
后一篇:与大海的谈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