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节日看文化

(2007-09-22 00:01:12)
标签:

感悟生活

分类: 生活絮语
从节日看文化 从节日看文化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文化,还是把文化渗透进了生活?一时理不出明确的头绪,就索性臆断一下,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这个疑问的产生并不是什么形而上的问题,我也不想把它搁置在象牙塔中,那就从生活中的节日谈起吧。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节日。我们可以作一个假想:现在我们取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一系列传统的节日,它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似乎是不好预测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一年到头我们都平平静静地生活着,没有期盼也没有波澜,没有庆贺也没有失落,生活平滑得像一根没头没尾的蜡烛,然后就在茫然无觉中被时光烤热、化掉,不着火,也不冒烟,而且还没有人关注……真的,如果生活真的就是这个样子,我宁愿生下来就死掉。不知您是怎么想的。
    生活中是不能缺少一些东西的,比如节日,不管你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它必须存在,这就是它的价值,因为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状态,这才使得生命有了味道,不管是苦的还是甜的。到这里,我想可以作一个小结了:这种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存在、并标示出存在状态的东西就是文化,当然,是广义的。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层面的话题,还以节日为例,就是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年”的另一含意为节日名称,是供大家欢庆的日子。结束了田间农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元宵节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铲除诸吕势力后,登基做了皇帝。因为铲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市上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将这一夜称作元宵。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七夕的来历是大家熟知的,也是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节日。人们为什么会突然关注起这个沉静了多年的节日呢?其实它在古代是女性的传统节日,从古代的诗词里可以找到很多依据。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走出闺阁,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那些闲情逸致或者说细腻的情感逐渐淡化,于是作为女性的特有文化,如女红针黹,也渐渐从妇女生活中悄然隐退。但是隐退并未消失,近年随着人们对传统爱情的思念,它又被人们从箱底翻出来,赋予了“东方情人节”的新意义。这是社会心理的折射,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寒食节,现在知道的人已经比较少了。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时期介之推的。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树木苍翠,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结果大火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介之推还是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人们对他充满了尊敬和怀念,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就叫“寒食节”。从什么时候人们又把这个充满孝义内涵的节日淡忘了呢?当人们崇尚积极干求、追逐功名利禄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宏扬这种恬退隐忍的道德规范了,这种文化载体便自然走向衰退。
    从这些节日的沿革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大多是起源于生活的,而且也只能源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懂得生活的人,就不能称为没有文化的人。但是,是不是有了节日就有文化呢?也不尽然,试想,在我们吃着可口的糯粽时,还有多少人为中国曾经失去一位推崇“美政”的政治家、风流倜傥的诗人而伤怀?当“端午节快乐”的短信在空中纵横交错的时候,这个节日原本的文化内涵已经消失,留给人们的不过是一场不名所以的热闹罢了。如果只知道国庆日而忘掉了国难日、国耻日,只知道庆祝自己的生日却忘掉了父母的祭日、忘掉了清明节,这种文化就必然是缺失的,是享乐主义的,因而也是浮躁的。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有完整的文化、深刻的文化,这样,个人和社会才会变得沉着、淡定,生活才能丰富而又从容。
                                         2007.9.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