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燃烧的秋味

(2007-09-10 23:16:28)
标签:

生活脚印

分类: 生活絮语
燃烧的秋味 燃烧的秋味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傍晚,走在棕椰夹道的小路上,海风轻轻地掠过老榕,掠过菩提,也掠过芒果和荔枝树,送来渴盼已久的秋凉。“七月里,七秋凉,妈妈为儿缝衣裳”,这是小时候经常听妈妈哼唱的民谣。每到这个时候,柳叶便在一夜之间枯黄在枝头,微风吹拂,便翻滚着飘落而下;院子里大枣树的叶子也开始凋落,只剩下半红半青的枣儿。妈妈喜欢拿着一把小笤帚,把落下的叶子扫起来,送到灶坑里去烧掉。她说,劳累了一年,可不敢用脚去踩这些叶子。叶子还有些水分,只顾冒烟,于是家前屋后就弥漫着微苦的青香——这时候,妈妈就会哼起那首歌谣。我永远不敢想象,孩子没有妈妈该怎么过,当然是小时候的想法,后来妈妈真的不在了,也便这么过来了。然而在我的记忆里,秋天,就是妈妈点燃落叶的味道,也许落叶燃烧的味道也是妈妈的味道?
    我可能算不得一个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因为我喜欢闻落叶和其它植物燃烧的气味。在东北的时候,清晨离家到学校去读书,中午带饭去吃。深秋开始,教室里烧起了大油桶制成的火炉,大家把铝制的饭盒放在上面烘烤,然后围在一起吃。窗外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着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这使我们单调的午餐变得非常丰盛;也许是英雄的魅力渗透到了玉米饼、大馇子、粘豆包里了吧,十几个人仿佛一家兄弟,你吃我一口我吃你一口,同时还在模仿说书的某些细节……天黑得早,我们大大小小五六个人,总是披着带霜的月色回来。每当在山坳里闻到家里木柴燃出来的炊烟,就感到特别地安心——到家了。是的,虽然烧的是一山的柴,但如果你仔细分辨,每一家燃出的炊烟味道是不一样的,各家喜欢烧的木柴不同,用的火力也不同,于是那炊烟便也有了人家的个性。
    我还喜欢闻秋天老师带我们秋游时,烧豆子散发出来的干草味儿。一群淘气包偷偷摸摸去扯几把还没有熟透的大豆,央着老师烧给我们吃。老师冷着脸说,又干坏事了吧?那点破玩意儿能烧成吗?我们心领神会,胆子也大了,再去田里偷一些来。老师散出几个人把着路口,就点起火来。那半青半黄的豆秧就散发出微苦的香气。最后老师用一大抱湿草捂到火堆上,过几分钟就可以吃了。丝丝缕缕的青烟还没有完全熄灭,大家一拥而上,尖着小手去捏那滚烫的豆粒儿。老师站在一边呵呵地笑,待我们把草灰踢得到处都是,他才蹲下来用小树枝去拨灰下面的小坑,原来烧熟的豆粒儿都躲在那里呢。老师这时就不那么温文尔雅了,和我们一起争抢,直吃得满嘴黑灰,平时的严肃真是灰飞烟灭,让我们觉得他比课堂上更显可爱。我们那时还不懂,原来那时小小的心里也是渴望平等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更喜欢放下职业面具的老师,那个有血有肉的大小伙子。吃得找不着豆粒儿了,大家就抓起草灰互相涂抹,抹到分不出谁是谁来。到家之前是要清理一番的,把身上的灰拍去,再到小溪里把手和脸洗净。可是洗不掉的,是身上熏来的草烟味儿。妈妈就说:又去烧秋了吧?这次理直气壮地回答:嗯呐,老师带我们去的!妈妈就笑,并不责怪。
    烧秋。直到长大以后,我依然喜欢闻家乡秋收时,乡村燃烧秸杆的味道。一年的忙碌终于有了收获,一家人喜气洋洋地整理了收来的稻谷、玉米、大豆,新翻起的泥土也把埋藏了一年的味道蒸发出来。可是如果没有那秸杆燃烧的青涩气味儿,就觉得秋的味道不够足。收割完的田野里又恢复了寂静,几个孩子来到田埂上,偷偷地把那些枯草点燃,那淡蓝的烟在晚霞中袅袅地飘散,秋的气息就升腾起来。我时常停下脚步呆呆地看,从那青烟里,从那青香里,我又捕捉到了童年的秋味儿,也感受到了妈妈做饭以后身上的香气。
    今天的海风里也有一种苦涩的青香,那一定是什么地方焚烧枯叶的味道,看不到火光,也不见有烟飘过,只是空气里融解了那种燃烧出来的秋味儿,淡淡的。我敢肯定,这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发出的味道,只有秋天的落叶!
                                      2007.9.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路与迷路
后一篇:康熙字典<b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