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这是毫无疑议的,但是我们生活的空间需要多大,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或者思考了,最终也以“当然是越大越好了”作为小结完事,实际上和没思考差不了多少。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究竟需要多大空间呢?这要根据人在不同场合的需要而定。我可以举两个极端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如我们正在某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上,车厢拥挤不堪,人与人前胸贴着后背,我们一定会在心里抱怨,这车都像罐头一样了,也没人来管管。如果这时下去两三个人,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点空隙,我们就会感觉比较舒适,也就是说,我们周围的空间只要有两三厘米就会满足。与此相反,假如我们行走在广袤的沙漠里,周围荒无人烟,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在行走,就会主动打招呼或跟过去;同样的,生活在人烟稀少之地的人大多是好客的。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当生活空间小于我们的心理安全界限时,我们会感到不安;当生活空间大于我们的心理需求时,我们又会感到空旷和孤独。
当然,我今天要说的,不是单纯的空间心理学问题,我想和朋友们探讨的是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住房、私车、电脑、手机等购置过程中的一些心态问题。
目前人们的住房面积是越来越大了,这是一件好事情,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舒适一些,可是同时出现了无限度的攀比心理,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而房子面积却追求越来越大。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大的生活空间吗?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理解,而很多人的经济并没有宽裕到那种程度,但是在社会潮流面前也顺水而下,仿佛现在不买大将来就没有房子买一样,这就让人有些不理解了。盲目扩大自己“领地”的后果,从小的方面说,使个人经济压力过大,失去了原本追求的心理舒适度,很多人沦为“房奴”,一辈子为一套房子而挣命,这是不是一种生活的异化呢?从大的方面讲,这种求大心理被房地产开发商掌握以后,他们就会趁机抬高房价,加重购房者的经济负担;许多经济富余者也会卷入房产炒作,使得房价一路飚升,导致住房问题出现恶性循环;在经济驱动下,大量的房子建起来,而需要入住的人依然无力购房,大量的房屋闲置,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城市变得越胀越大,农村则被越挤越小,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看似欣欣向荣的房地产业,实际很大成分上是一种泡沫经济,对国家无益,对住户无利,从中得到好处的只有开发商。
与此类似的现象很多。比如说电脑吧,我们日常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电脑呢?仅以硬盘容量这一指标来分析,很少有人会在电脑里长期存放40G文件,而现在80G硬盘已经是基本配置了,专家说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大,硬盘的转速也在不断提高,然而,转速的提高也带来了磨损加剧、温度升高、噪声增大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什么内存、双核,是不是所有的用户都需要那么高的配置?商家的引导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配置越高越好。配置越高越好本没有错,可是我们却要支出一笔不小的费用去购买我们可能永远用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再比如说私车,如果我们没有车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那当然要买;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好奇或者虚荣买辆车放家里养着,那就有点欠考虑,甚至可以说是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手机现在更是花样翻新,而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我们用的大多是基本功能,花很多钱买来的许多功能我们并不需要,这不是一种浪费吗?每当看到一些人拿出伤痕累累的手机,我的心里总是肃然起敬:能够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还能坚持需要什么就用什么,已经成为一种难得的品质了。
袁隆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穿的T恤只花了三十元钱,我们会说他寒酸吗?彼尔·盖茨给孩子的零花钱是有计划的,我们能说他不疼爱孩子吗?只有自信心不足的人才会盲目攀比,只有消费心理不成熟的人才会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孙耕”的口号,在滚滚的房地产大潮中恐怕已经过时了;我担心的是,许多被占用的土地,正在钢筋水泥的压迫下发出荒凉的呻吟。
2007.8.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