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起手来

(2007-08-20 23:58:59)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生活絮语
举起手来 举起手来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从各种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两军作战,被打败的一方就要举手投降,简单归纳了一下:在抗日战场上,我们看到日军被打败投降的惨相,直至最后整个日军宣布投降,潘长江还专门演了一部片子叫《举起手来》,那可真叫人解气;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国民党军队被打败,他们要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看到同是中国人显出的窝囊相,就没有看到日本军队举手投降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虽然有正义之师和不义之师,可毕竟是自己的同胞兄弟,没准儿押解的战士和被押解的俘虏就有一个村的,也有可能就是自家兄弟,当时参军和抓差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等到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又看到美军经常在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枪口下乖乖地举起双手,《英雄儿女》里有王芳的一段唱词,说的是几位炊事员抓到俘虏的场景,敌人“OK,OK,把枪缴”,更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小时候不懂事,喜欢胡思乱想,几个人就在一起小声嘀咕:如果是我们的军队在战斗中没打过敌人该怎么办?答案当然是有的,比如《狼牙山五壮士》里的五位英雄跳崖了,《红岩》里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在监狱里忍受敌人的酷刑,最终慷慨就义了,《英雄儿女》里的王成在敌人包围上来以后拉响爆破筒壮烈牺牲了……当然也有没牺牲的,除了变成叛徒,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当时是不知道的,只觉得不能以命相拼,那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对问题的认识就不再那么简单片面了。比如被匈奴俘获的李陵,被辽人抓去的杨四郎,他们并不想背叛自己的国家。可是大汉族当时是容不得他们的,除非他们想方设法回到自己的国家,像北海牧羊的苏武。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然受了腐刑。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举起手来”呢?如果这个问题过于尖锐,我们不妨这样提问:那些被俘的日本军人、美国军人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人们是怎么来看待他们的呢?不同的民族肯定会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我们的基调早已被孟老夫子定下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命至高无上的民族,一定会认为在不背叛、不泄露机密的情况下,向对方“举起手来”是可以理解的。我国古代也有“走马换将”之说,外国交换战俘更是被国家看得很重的一件主权性质的事情。
    这里涉及的就是坚持与变通的关系了。我们来看一下孔夫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论语》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子贡问孔子:“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作为“仁”的本质不变,只要为国为民的抱负得以实现,在具体的行为上的变通不应该影响他的伟大。他还说过:“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孔子还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我想这些事例和论述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只凭一时之勇、只为一己之名而不计生死,算不得真正的“仁人”,坦白地说,为了远大的理想和重大的目标,人有时是需要变通的,甚至可以“举起手来”。
    说这些倒不是宣扬“投降主义”,也不是鼓励人们遇到困难就放弃自己的操守,而是要善于曲折前进,不要总是把脑袋往南墙上撞,我们不能因为要坚持名义上的“义”而忘记了“义”的本质。简单地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也要做一个智慧的人,“不肯过江东”的气节固不可少,“胯下之辱”的将军也同样令人敬佩。
                                           2007.8.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作与联想流
后一篇:白发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