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与联想流

(2007-08-19 22:59:44)
标签:

知识/探索

写作漫谈

分类: 写作探路
写作与联想流 写作与联想流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最近苦于新接手的这届学生作文空洞,写不出生活,我组织了一个作文训练系列:“用多种感官参与写作”,解决的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的问题;“写作与联想流”解决的是生活经历的激活与整理的问题;“‘三人’法立意与构思”解决的是文章的立意深度和行文的层次感问题。也许我们经常过高地估计了孩子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整理的能力,所以面对不如人意的作文只有叹息而无作为;一旦我们把写作的心智过程解剖开来,有计划、小步骤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学生的作文还是有明显起色的。
    最近一些网友也给我留言,说你一天写一篇短文,怎么会有那么多东西写呢?这个问题用几句话是说不清的,那么我今天就把对我们成人有点帮助的体会整理出来吧。顺便交待一下,“‘三人’法立意与构思”我在前面已经写过,发在了5月9日的博客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它们连起来看看。
    我先来说说“联想流”是怎么回事吧:
    当一首音乐在你的耳边轻轻响起,你觉得身心放松,陶醉于那优美的旋律,于此同时,你的大脑不知不觉地浮现出许多形象:南疆的椰林,北国的冰雪,他乡的凤凰树,故乡的小溪……平时并没有认真去留心它们,此时思维却随着音乐的流淌,一点一点地把它们记起来,并且产生了一种让人心动的情绪,这就是联想。从理论上说,联想就是见到甲事物而想到乙事物。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甲和乙在性质上有某种类似性,如少年和花朵,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似联想”;一是甲和乙曾经密切相关,如赤壁和周瑜,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关联想”。人的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联想。当然,即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不同,不同的人联想到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联想的“个性化”特征。
    联想以及我们联想的内容并不是像图片一样静止的,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淌,由此及彼,这就是联想的“流动性”特征,我把一连串的联想内容称为“联想流”。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当我说出以下事物时,请你注意你想到的事物,并把它记在纸上,然后把你由此而联想到的所有事物不停地写下来,这便是你的联想线索:“岩石”、“月光”、“狗和苍蝇”。这个实验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联想随时都在进行,它的出现或停止我们很少有意识去控制;二、我们有时注意到联想的内容,有时没有注意到,有时能够控制联想的内容,有时无法控制;三、不同的人产生的联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联想线索是不一样的。总结起来,就是联想的第三个特征“散漫性”。
    联想的这些特征告诉我们: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物有人产生快乐的情绪,而有人无动于衷或产生不快的情绪;为什么有的人在做事时注意力能够集中,而有的人注意力不能集中;为什么在写作时有的人思路开阔而清晰,而有的人思路打不开并且混乱。
    知道了大脑的运行规律,我们就可以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联想的方向和内容,使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和灵活,更加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能把许多看似平淡的生活赋予不同的含义了。因为生活时刻在进行,文章就会源源不断。
    举个小例子吧。我们面前放着的一张纸,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很多联想:从纵向展开,我们可以想到纸的起源、发展,可以预测未来的纸张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想眼前的这张纸是由什么做成的,这些树或草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如何变成纸、如何辗转放在我的面前;这张纸被我用过以后,命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了档案馆还是进了废纸篓?将来它会流落到何方?……把这一组联想流整理起来不就是一篇关于纸的小杂感吗?再从横向展开,我们可以想到纸的类别和用途都有哪些,为什么同样的草或树造成了纸,命运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同一种纸张,落到不同人的手里,它们的价值不是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吗?书法家、美术家笔下的纸如果和野老村夫用过的纸走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慨?……当然我们的联想还可以走得更远,走到上下五千年,走到纵横几万里,走进微观,走向宏观。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确实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
    当然,写作的基础还是生活,如果只有聪明的头脑而没有丰富的生活,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是足够多的,每天要接触那么多人和事,不可能没有东西写,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对这些人、物、事进行思考、整理。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有关注生活啊,我也有思考啊,可是许多东西就是散乱一团,写不成文章。那我要告诉你,你是没有从中提炼出主题,没有一个要表达的中心把你的生活领导起来,这要去看看我曾经写过的《文章立意“三人”谈》,不属于这次讨论的内容。另外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想写文章,书是不能不读的。读书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而更重要的是书可以带着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是形成清晰的联想流。我也经常遇到写不出来的时候,那就去翻书,去看别人写的东西,经常就会在这个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什么,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我想作家们经常去体验生活,除了增加生活积累以外,思考才是更重要的目的吧——思考,就是形成联想流的过程。这就像做豆腐,一大锅豆浆烧好了,必须加入一些卤水,否则就成不了块块。很多朋友说,听了一句话或者看了一段文字,让我心里产生了触动,于是就产生了灵感。这话很有道理。那么,灵感在哪里?灵感就在生活中、在书本里、在我们经常思考的大脑里,只有主动观察生活、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经常得到它的青睐,所以柴可夫斯基说:灵感,这是一位不肯光顾懒汉的客人!
    拿出你的纸笔吧,把你眼前的某个东西或经历的某件事写下来,然后由此展开联想,不停地把你想到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回头整理一下,那就是一篇文章。经常这样做,你的生活不会变少,只会变多,这是写作中的一个递增法则,车尔尼雪夫斯基叫它“职业性敏感”,说的就是联想的速度会随写作注意的强化而变快。
                                      2007.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谁在承受苦难
后一篇:举起手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