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希望能更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人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担心年龄长得太快,从十几岁的孩子就开始希望在同辈人中年龄较小,女人如此,男人也如此。特别是人到中年,看到皱纹一天天爬上额头,总有一种青春不再的恐慌。这种恐慌的直接后果是心理不再年轻,每增长一年,自信心就丢失一分,对年长者要表示尊重,对年轻人又要表示退让,仿佛自己就是既够不上古董、又不再新潮的过时货,随便别人怎么处置都认命。
有中年恐惧症的人分化为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不服老,处处和年轻人一起比单纯,衣服要穿得比年轻人还时髦,行为要比年轻人还浮躁,语言要比年轻人还前卫;最可怕的是,对生活的理解要装得比年轻人更无知。说话做事让人悬着一份心,唯恐他的幼稚病把事情搞得一蹋糊涂,惊出你一身的鸡皮疙瘩。为了显示自己年轻,就必然要显出少不更事的样子,藏起自己宝贵的生活阅历和老到的处事水准,天天一副无知少年、天真儿童的作派,做事心不在焉,让人不敢把重要的事情交到他的手里。这种被恭维成心态年轻的恐老症者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就是“老顽童”。可爱固然有点,但并不可敬,常常成为别人玩笑的对象,失去这个年龄应有的庄重,连小孩子当面都说“这个人真好玩儿”,背后却难免给一句难听的——弱智!其实他要是认起真来,可以把问题处理得非常好,因为他既有中年人的经验,又有年轻人的敏捷。遗憾的是,这种人往往不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他应有的才干被渐长的年龄吓丢了。于是只好时而年长时而年幼地折腾着,一生过着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日子,最后人们的评价是:这家伙,一辈子长不大!这种人在生活中为数不少。
另一种生活态度是早早地从年轻的队伍中撤出身来,遇事总是那句“你们年轻人上吧”,仿佛自己不仅是大叔、阿姨,早已迈入了老爷爷、老奶奶的行列,看上去超然物外,其实不过是想听一句“你才多大啊”,以此来找回一点年龄上的自信。对这类人的评价,年长者说“少年老成”,年少者说“忠厚长者”,这两顶受用的帽子一旦戴到头上就再也脱不下来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帽子就像孙行者头上的金箍,被人越念越紧,只好天天端着架子生活,把一切雄心壮志和过人的智慧埋到心底,化作自怨自艾、慨叹生不逢时的肥料。只有同龄人的评价可能中肯些:未老先衰!可惜他的热情已经沉睡太久,年龄像一只忠实的看门狗,让他听不到门外沸腾的市声、清脆的鸟鸣,也看不到窗口湛蓝的天空和优游的白云。等到某一天被一场年轻的梦惊醒,才发现真的已经白发三千丈了,这才从心底叹息:我这一辈子就为得到别人一句好评活了,本来是能做很多事的啊!生活中这类人也不算少呢。
我所说的这两种人当然是极端,是为了把中年恐惧症的危害放大了给大家看,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有这种心态?也许没这么严重,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给人心灵和智慧的磨难是差不多的。
其实,处于青年人和老年人这个分水岭上的中年时期,应该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既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事业基础,又有强壮的身体和敏捷的头脑,正如成语所说的年富力强,左可以成为青年人事业的导师,右可以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依靠。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不都是中年人在掌舵划桨吗?记得自己还是青年的时候,对中年人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敬畏,觉得他们总是左右逢源、指挥若定,说话做事自信满满,连在路上骑车都会特别让着他们;自己只有在孩子面前才像个智者,只有在老人面前才像个强者,所以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在某一天像中年人一样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听到的却是一片叹息和伤感——当初我面对的那些中年人是不是也如今天的中年人一样,内心充满了失落?将来的中年人是不是还和现在的中年人一样不自信呢?那可真是人类智慧的巨大浪费!
处在分界线上的人总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边,就像蝙蝠不知道自己是鸟还是兽、鲸不知道自己是兽还是鱼,其实问题很简单:蝙蝠就是蝙蝠,鲸就是鲸,它们属于自己那一类。中年人既不是青年也不是老年,是人生最灿烂、最诗情画意的秋季,应该像蝙蝠和鲸一样,该振翅高飞就振翅高飞,该劈波斩浪就劈波斩浪。年龄不过是一种说法,生活依然实实在在,每一个季节都有特定的风景,不要总是盯着脚下的路还有多长,应该去感受路边的风光有多美!
2007.8.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