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朋友讨论写作问题,除了主题是否深刻,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匀称,构思是否精细,剩下的一句话就是文章是否感人。文章感人的因素很多,但传递感人因素的载体却大致只有细节。自从《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流行于世,大家对“细节”一词已经不陌生了,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主要指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别看细节很细,却是作者思维、思想最深刻的反映,也是决定一篇文章(特别是短小文章)水平的关键。今天就和朋友们就这个问题交流一点体会。
从阅读这个角度来说,能否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节、能否领会作者安排某个细节的意图,是阅读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因为高明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意图隐藏在细节的纱幔之后,等着能够理解他的人来发现。总是能够抓住作者文章细节的读者,往往被作者引为知音,比如脂砚斋和曹雪芹。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在点评学生作文的时候能够把文章中细节的用意发掘出来,也会获得学生的肯定和赞赏。
我们先来看几个细节吧: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诗的内容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所设的问题是: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的确是这首诗的关键,因为全诗表达的思乡之情全由这支折柳曲引出。但是这首诗里另有一个细节是鉴赏时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字。从全诗可以看出,这玉笛中的声音是“暗飞”而来,也就是悄悄传送过来的,声音不会很嘹亮,况且笛子的声音能有多大呢?诗人用一个“满”字,显然意在传递自己的特殊感受:这笛声充满了诗人的心田,感觉洛阳城里到处都是,无处可逃;这无处可逃的折柳曲正说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无法摆脱。如果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能把握住这个虚实结合的细节,就枉费诗人的一番苦心了。
再来看看杜甫的这首《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这首诗写于诗人在成都西郊草堂里生活相对安逸的一段日子里,幽静的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在诗中清晰可见。但这安逸的生活对于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来说却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所以仔细读进去,就可以看到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心了:在春水荡漾的环境里,天天来光顾的只有鸥鸟,诗人的心荒得连花径也懒得去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崔县令来造访,这让诗人格外惊喜。因为是好朋友,更因为“家贫”,招待没有好菜,也只有劣酒,然而这不妨碍感情的融洽。就是在这许多铺垫下,诗人突然托出一个细节:“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崔县令来访,为什么要横空抓来个老头子一起喝酒呢?是为了给诗人撑个场面?是表示诗人和普通老百姓相处融洽?是,但不尽然,因为“肯”表示这是崔县令点头同意的,那就说明这位县令老爷还是很愿意走近老百姓的。诗人看似闲来之笔,却把崔县令的品行给点出来了;从那欢快的气氛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还隐藏着杜甫的政治理想——亲近百姓、同情百姓。这不正是他做人和作诗的灵魂吗?
苏轼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一个细节:“小乔初嫁了”。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男子,羡慕周瑜建功立业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要说人家的妻子呢?原来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周瑜和孙策是连襟,正如周瑜在对付老友蒋干时曾自豪地说起自己的政治背景:外结君臣之义,内连骨肉之亲。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周瑜可以建立火烧赤壁的功绩了——有孙氏兄弟的支持。而苏轼之所以壮志难酬、屡遭厄运,正是得不到当时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他借“小乔”曲曲折折地表达了自己内心苦闷和愤懑的根源,不能不说是运用细节的高手。
例子不用再举了吧,我想朋友们已经可以从这些细节的剖析中看出了阅读与鉴赏的趣味,也一定能感悟出细节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诗歌没有细节就是顺口溜,散文没有细节就是流水帐,小说和戏剧没有细节可能只能叫故事会了。我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细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2007.8.3
加载中,请稍候......